周:很多人可以在自己的视野内自得其乐,比如搞艺术的,搞研究的,都有让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乐趣。普通老百姓,能够平安过日子、结婚生孩子,就美滋滋的,不必想太多。只有困惑比较多的人,才需要深入到哲学、宗教里去寻找答案。

济:一个人要否定什么没价值很容易,但要找到什么有价值就比较难。如果否定了现实的价值,又找不到更有价值的,就比较悲惨了。现实的一切,艺术创作也好,科学研究也好,荣华富贵也好,自己把这些东西看得很真实,很有价值,也能作为暂时的依靠。

周:这些自得其乐的人需要被唤醒吗?他们本来很开心,遭遇生老病死,也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套理由来接受,佛教却要替他们把繁华的表象撕开,有必要吗?

济:真正能够从容面对并自得其乐的人,其实并不多。多半只是在顺利时、一切相对稳定时才能自得其乐,一旦遭遇什么挫折,可能受到的打击更大,感受到的痛苦更强烈。还有不少人自得其乐到了一定年龄,就发现自己糊弄不了自己了,还是会恐惧死亡,会关心终极问题,会觉得前方有个看不见的黑洞在等着自己,四顾茫然。

周:佛教追求的解脱,不也是想达到自得其乐的状态吗?

济:阿Q式的自得其乐和彻底解决问题后的自在喜悦是两回事。

周:身在其中的人,怎么知道两者之间的分别呢?如何证明什么时候是傻乐,什么时候是解脱之乐?

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回望自己过去的时光。当你原地踏步的时候,会觉得一切都很好,自己很聪明。但当你取得进步之后,再回头看,才能发现自己曾经的局限。

周:有的人认为,普通民众不需要太多思想,给他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一些心灵的慰藉,就可以了。

济:每个人的信仰层次不同,对普通民众来说,希望健康、平安、发财,这个愿望是合理的。但如果停留在这里,只能说明信仰层次不高,不能说他不对,这些人也需要不断地启发和引导。

周:佛教有福报一说,往往给民众以误导,好像信佛就可以得到实际好处。

济:的确会有现实利益。有人学佛后心态好了,慈悲心增加了,就会产生福报,让事情变得顺利。同时,他对员工也有爱心,大家就更团结、更敬业了,这也会促成业绩的增长。所以,有现实利益也是正常的,是因为自己改变带来的,可以说通。

周:这个层次就比较低。

济:所以还是要直面困惑。生命存在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不能看清人生真相。唯有摆脱这些困惑,才能成就智慧,获得认识的自在。另一方面,这些困惑又会制造烦恼,让生命不得安宁。这就需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断除烦恼,获得心灵的自在。

周:人还是有类型的区分的,有的人宗教性特别强,有的人科学性特别强,这也许是天生的。科学性特别强的人,对于超验的问题真的没有兴趣,只关心可以用经验求证的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都没有必要为难自己,把自己改变成另一种类型的人,这也不可能。你只需要把自己的类型做到最好,并且对其他类型的人能够理解或宽容就可以了。

济:宗教解决的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论你是否有信仰,问题都在那里。如果意识不到,只是被你忽略或搁置了。对于这类问题,不同的学科或宗教会从不同角度做出解释。每个人有自己的视野和教育背景,也有自己的局限,对解决程度的期待不同,所以答案也不一样。正因为这样,才会造成不同文化的差别,造成世界的多样性。

周: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这类问题存在不存在,有没有必要去想?这个已经有分歧了,极端科学性的人就认为这类所谓终极问题是假问题,没必要去想。另一个层面是承认这类问题存在而且应该去想,但想的角度不同。人类的思想体系无非是这样划分的,分为科学和人文,人文又分为宗教、哲学、艺术。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