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说到悲观和乐观,佛法还有一个概念,即中道观。中道不同于中庸,也不是一种折中,而是如实的认识,又称正见、如实见。也就是说,你的认识和世界真相完全吻合。龙树菩萨有一部《中论》,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中道的认识。

周:尼采也有一个观点,宣称他的哲学是超越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对立的。在他看来,悲观主义太消极,乐观主义太浅薄,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悲剧哲学,就是看清了人生的无意义,但不是到此止步,而是要负起为人生创造意义的使命。当然,这和佛教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济:在佛法看来,悲观和乐观都是有问题的。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乐观者更多看到浮华的这一面,而悲观者比较容易看到浮华人生的虚幻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悲观者往往比乐观者对人生的思考更深入。社会上多数人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没有遇到特别变故时,也能乐在其中,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但有些人能看透这些世俗生活的虚妄,要追寻生命的价值,要追寻活着的意义,可又找不到出路,悲观就在所难免。就像看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一片漆黑,让人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事实上,乌云背后就是万里晴空。

周:和乐观主义相比,悲观主义的确深刻得多。事实上,一切深刻的灵魂都是从悲观起步的,看到了人生的根本缺陷,从而寻求拯救之道。

济:不过,悲观和乐观都不是完整的认识。佛法是要我们如实观照,一方面认识到缘起显现的虚幻,一方面认识到迷惑背后还有觉醒的力量。只有正确认识迷惑,才有能力走向觉醒。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佛教要否定的不是现象,而是否定对现象的错误认识。

周: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乐观是错误地把现象当成本质,沉湎在现象之中;悲观是看到现象不是本质,而且现象背后没有本质,因此把现象也否定了;中观是看破了现象背后没有本质以后,回过头来把现象作为现象接受下来。

济:中观首先是一个认识,然后又关系到认识对象。因为认识决定了对外境的认识,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就能认识到什么样的世界。中观是如实观,即如实认识生命的真相、世界的真相。

周:所以,佛教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对生命的如实观。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