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尼采批判虚无主义,把佛教也当作靶子,他认为佛教是彻底否定生命的。当然,他对佛教并不了解,主要是从叔本华那里得来一知半解的。叔本华受佛教影响很大,尼采在批判叔本华的时候把佛教也连累了。

济:叔本华和尼采了解的佛教,可能主要是声闻乘,偏向个人解脱,侧重谈否定的一面,这就给人造成佛教消极的印象,其实是一种误解。佛教中的否定,包括声闻乘,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那是一种断见,属于邪见范畴。而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宗旨,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态度。

周:无论小乘大乘,佛教最后都是要解除对生命的迷恋。人因为迷恋生命,所以企求永恒,不愿意接受死后归于虚无的结局。其他宗教都是告诉你,死后不是虚无,让你相信某种意义的永恒,但佛教的思路似乎完全是相反的。我相信佛教是解决生死困惑的最彻底的办法,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懂,如果对生命在总体上是否定的,如何能导向一个积极的结果呢?

济:佛教最后要解除人们对生命的迷恋,我觉得这个表达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佛教是要我们对生命建立一种如实认识,它要否定的不是生命现象本身。比如佛教所说的无常,是否定我们对永恒的执著和期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缘起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我们期待的永恒只是内心对世界过分依赖后产生的幻想,本身并不存在。而佛法所说的无我,也不是要否定个体生命现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对自我的误解,进而引导我们去认识生命真相,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真的否定生命现象,那就意味着生命是没有希望的,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

周:我知道佛教不否定生命现象,现在的问题是,人类这样一种有自我认知的生命,他还希望生命现象背后有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基督教说是上帝,但佛教告诉你根本没有。作为有情,知道这一点后是绝望的。

济:生命有两个层面,佛法否定了一个层面,同时也在肯定一个层面。比如佛法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每个生命都蕴藏着无限宝藏。一旦开发这个宝藏,就能于自身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同时也会给众生带来光明和希望。所以在大乘佛法中,会帮助我们去认识这种觉醒的力量,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周:苦的根源,在主观上是无明、迷惑、烦恼,在客观上是生命本身的虚幻性质,后者已经是前提,是更根本的。我的印象是,佛教说的生命的快乐好像不是生命本身的快乐,而是看破生命的虚幻之后的一种超脱心境。

济:生活中的所谓快乐,无非是对痛苦的缓解,是有漏而有限的,唯有证得空性慧,来自空性的喜悦才是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痛苦。所以,大乘佛法特别强调菩提心。发菩提心意味着什么?就是以救度一切众生为己任,没有一个众生是我不愿意帮助、不愿意为之付出的,需要承担这样一个使命。那么,这和世人做慈善有什么不同呢?一方面,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菩提心还要和空性慧相结合。既发愿帮助一切众生,同时也认识到一切众生只是因缘和合的存在,我们只是尽己所能地帮助众生,但也不必执著,不要觉得我帮助了多少众生,更不期待他们的回报。《金刚经》开头就说到:“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发愿帮助所有众生走向觉醒。接着还有一段话:“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尽管我发愿帮助这么多众生,但内心并没有任何执著,也不觉得我在度哪一个众生。因为慈悲的力量,才愿意尽未来际地利益众生;因为空性的智慧,就不会陷入对度化众生的执著。

周:这个很棒,智慧和慈悲犹如双翼,保持平衡,才能展翅飞翔。因为慈悲,智慧不落入自私;因为智慧,慈悲不落入执著。

济:如果了解到大乘菩萨的无尽悲愿,像《普贤行愿品》所说,普贤菩萨的每一个愿望,都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望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你会非常震撼。这是菩萨对众生的庄严承诺,是真正的海枯石烂,矢志不移。可以说,世间没有任何一种愿力能与之比拟。

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是要让你觉醒,看破生命的虚幻;小乘只是自己觉醒,大乘不但自己要觉醒,而且要让众生都觉醒,都看破生命的虚幻,觉悟到人生是一个梦,不要太执著。最后要觉悟到的这个东西,都一样是悲观的。极端地说:小乘只是自己悲观,大乘不但自己悲观,还要大家都悲观。也许说悲观不准确,应该说是要认清生命的真相,宇宙的真相。

济:以迷惑和烦恼开展的人生,它的存在是一个现实。对于这样的现实,佛法让我们以智慧去观照它。只有这样,才能超然物外,不为所累。否则就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一厢情愿地希望生活应该如何。比如我们对世界有了过分依赖后,就会产生幻想,希望拥有的一切都能永恒。但世界是无常的,所以这种期待必然落空,于是就会由失望带来痛苦。佛法所说的无常,就是让我们看清事物真相。只有看清楚,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其实世界没有变,也不是要放弃什么,但因为我们的心态变了,就不再为其所转,更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而是会积极地面对并改变这个世界。

周: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从轮回中解脱,我总觉得,这个目标本身已经包含了对生命的悲观看法。

济:事实上,每个生命都需要解脱。现在很多人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从情绪中解脱;一些有思想的人则对生命有种种困惑,这就需要从困惑中解脱。可以说,没有哪个人不需要和不想要解脱。

周:在这一世生命的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需要解脱。但我想,如果最后要摆脱六道轮回,不让生命之流延续下去,这个意义上的解脱,就有从整体上否定生命之嫌。

济:从轮回中解脱,从根本上说,是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它并不意味着对生命的悲观看法,恰恰是正视生命现状后的抉择,是不甘沉沦的表现。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