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我发现,佛教在谈论自由与命运的关系时,轮回理论是不可缺少的。

济:轮回说只是对生命现象的一种解读。佛教立足印度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它所解决的问题,和印度其他宗教是一样的。不同只是在于,如何对轮回做出正确解读,以及解脱方法的差异。

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轮回说,比如毕达哥拉斯,而希腊的这个观念又是来自埃及。我不知道埃及和印度哪个更早一点,或者互相之间有没有影响。

济:在佛教中,轮回属于常识性的话题。每个生命都经历过,而且生生世世都在经历,只是我们会有隔阴之迷,在投生过程中遗忘了。不过还是有人可以回忆起前生,记得自己从哪里投生过来,前世又经历些什么。这些都证明,生命是相续不断的,只是会以不同形式转化。

周:有一本《前世今生》是现在的美国人写的,全是美国、欧洲的例子。看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过作为我们没有这种经历的人,还是觉得难以想象。

济:如果没有轮回,生命就成了孤零零的一个片断。我们不妨想想,在这茫茫宇宙里,一个叫作“我”的生命出现,然后消失——没有之前,也没有之后,实在是莫名奇妙的事。难怪不少哲学家和艺术家要走上绝路,因为这样的人生是看不到意义,看不到希望的。整个印度的宗教哲学,关注的就是轮回和解脱,这是它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我”只是宇宙里一个孤立的片断,这的确荒谬、无意义。西方哲学和宗教的解决方法是给宇宙设定一个精神本质,柏拉图叫理念,基督教叫上帝,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

济:现代人接受了唯物论教育,很难对轮回说产生共鸣。但如果不相信轮回,就无法对几个问题做出解释。

周:哪几个问题?

济:第一是天赋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神童生来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从轮回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积累都不一样,所以今生的起点大相径庭。第二是缘分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你初见就特别有缘,甚至一见钟情;也有些人你看到就内心抵触,甚至横眉冷对?这和我们往昔的缘分有关。佛法认为,众生在轮回中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每一期生命,其实就像换了一个场地。虽然场地换了,但以往留下的种子还在继续,使我们对某些人莫名地喜欢,对某些人莫名地反感。第三是命运的问题。在这个世间,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结果却往往是不同的。有些人总会有贵人相助,有善缘成就;但有些人总是历尽坎坷,处处有违缘阻碍。为什么?也是因为往昔培植的福报不同。就像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田地中,收获是截然不同的。

周:这三个理由非常好,也是让我相信轮回的理由。但这毕竟仍是一个假说,尽管是一个好的假说。

济:至少不可以武断地加以否定,不能证真的事情,直接否定本身就不客观。

周:对于轮回,唯识学用阿赖耶识来解释,理论上比较完备。

济:阿赖耶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贯穿轮回的载体。前六识都是有间断的,包括第六意识,在深睡、晕厥或无想定的状态,意识都不产生作用,但我们并没有死掉,还会有体温,心脏也在跳动。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就是因为阿赖耶识在执持我们的身体。二是作为储藏种子的仓库。阿赖耶识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型库房,收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换言之,我们所有的言行,乃至起心动念,都会在内心留下记录,唯识宗称为种子。一旦具备相应的外缘,种子就会产生活动,即“种子生现行”。而在产生活动的同时,又会在内心留下记录,即“现行熏种子”。每一种心理力量都是在不断的重复中成长。当然,这种重复不是机械的,而是会介入意识,是一种多元、复合的作用,所以这种力量会越来越丰富。哪种力量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在内心形成的力量就越强大。

周:在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中,这些种子在发生变化。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已经带着种子来,只是不知道自己带了怎样的种子。

济:既然是仓库,为什么有些我们经历过的事会想不起来呢?这就像缺乏管理的仓库,虽然放了东西,一时也可能会找不到。在这些资料中,还伴随相应的心理力量。我们每想到一个人或一件事,不只是单纯的影像而已。在这些影像背后,都伴随着某种心理力量。所以说,阿赖耶识为所有的意识活动提供了心理基础。但阿赖耶识本身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其特点为不可知,即无法用意识直接认识。

周:很玄妙。从基督教来说,生命延续是以灵魂为载体,而灵魂是实体,人死了以后,灵魂会升入天堂或堕入地狱,这个载体比较好理解。阿赖耶识是一个心识,不是实体,怎么能一世一世地延续呢?

济:唯识对阿赖耶识的描述,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它所储藏的业力,在不断推动生命相续,从不间断,又非一成不变。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换言之,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任何一个东西,离开组成它的条件,根本找不到恒常不变的自体。周:阿赖耶识也是从因缘生的?

济:是的,任何事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我们的生命体同样如此——佛教称之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其中,色属于物质的部分,受想行识属于心理的部分。五蕴中的每一项,又是由各种条件组成。比如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需要的条件最少,所以它始终存在。而眼识需要九种条件才能形成,耳识需要八种条件才能形成,等等。需要的条件越多,识的活动机会就越少,反之亦然。

周:为什么阿赖耶识需要的条件最少呢?

济:阿赖耶识需要的条件,包括它所缘的境、种子,还有和它相互依赖的第七末那识。这些条件始终存在,所以第八识是永久的延续。唯识有一个不同于哲学的重要特点是转依。唯识认为,阿赖耶识有杂染的部分,也有清净的部分。如果开发染污的部分,就会形成凡夫的生命。如果开发内在的清净种子,就会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周:种子有杂染和清净之别。从“种子生现行”说,每个人这一生的起点是确定的。从“现行熏种子”说,人在这一生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能够开发清净种子,消除杂染种子。

济:轮回虽然是一种生命现象,但任何一种现象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内心。所以,我时常会从当下的人生现象来解读轮回。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渴求和执著。有的人经商,每天就想着怎样把事业经营得更大,这就属于渴求。在渴求过程中,又会对这份事业产生执著,并在执著过程中导致更多的渴求。最后,他就在这种对事业的渴求和执著中不断轮回,形成他的人生轨道。事实上,不同的人都在各自的领域轮回,进而在内心形成相应的心理力量。所以,现世的修行很重要。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