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方哲学特别强调自我,而佛教的基本理论是无我,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济:世人都很执著这个“我”,所有其他宗教也认为有一个所谓的“我”,但佛法认为,我们所认定这个“我”,其实是个假我,是一个错误设定。佛法以缘起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空的。

周:这是佛教很特殊的地方。

济:关于无我,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困难。因为我们平时都生活在自我状态中,现在说到“无我”,很多人会不解:那“我”算什么呢?事实上,无我并不是要否定这个生命现象的存在,而是要否定对“我”的错误认定。比如我们把身体当作是“我”,把身份、地位当作是“我”,但所有这些和生命只是暂时的关系,是来自后天的自我设定,并不是真正的“我”。但因为我们把这些当作是“我”,就会产生贪著,遮蔽对生命真相的认识。佛教所说的“无我”,是要否定那些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只有否定之后,才能看到“我”的本来面目。

周:什么才是“我”的本来面目?

济:我是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佛法角度来说,我们现在认定的“自我”,其实是一种错觉。我们每天都在关注自我,但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我们一定以为,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实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个回答充满着不确定性:或者觉得身体是“我”,或者觉得身份是“我”,或者觉得想法是“我”,或者觉得情绪是“我”,诸如此类。事实上,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些东西,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些东西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即使这个须臾不离的身体,也不过是今生暂时的依托。当这个身体尚未出生或已败坏时,“我”在哪里?

周:在所有的认定中,“身体是我”是最牢固的认定,因为没有了身体,也就没有了今世的生命,没有了今世的“我”。

济:所以说,这种对“我”的认定,只是盲目的、一厢情愿的附会。如果把这种暂时的关系作为“我”的存在,我们就会对此产生深深的依赖,乃至永恒的幻想,痛苦就随之而来了。把身体当作是“我”,就害怕这个身体的死亡;把身份当作是“我”,就担心这个身份的失去。包括这样那样的情绪:我在生气,我在沮丧,我在痛苦……但情绪又是什么呢?就像身上长了一个肿瘤,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并不能真正代表“我”,更不能说这个肿瘤就是“我”。我们之所以会被情绪所控制,就因为把情绪当作是“我”。然后还会找很多理由,让这些情绪合理化。其实,不过是你被控制了而已。

周:你说的这些都不是自我,我觉得是好理解的。第一,外在的身份、地位、家庭关系都不是自我。第二,自己的情绪和观念也不是自我。所有这些东西实际上遮蔽了自我。那么,把这些东西去除之后,还有没有自我?还剩下了什么比较肯定的东西?

济:生命有两个系统,一是迷惑的系统,二是迷惑系统背后的觉悟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所以,禅宗修行让你去探究“一念未生前是什么”,探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而凡夫是活在念头中,地位也好,身份也好,情绪也好,都是代表不同念头建立起来的需要或认定。从佛法角度来看,这种状态就像“认贼为子”。在无尽轮回中,烦恼不断给我们制造痛苦,是我们的冤家仇敌。但我们因为看不清,反而将之当作儿子般呵护备至,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我们看不清烦恼和“我”的关系,也看不清身体和“我”的关系。很多人一生都在为这个身体打工,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如果我们的存在就是为这个身体服务,这种存在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佛法认为,身体只是一个使用工具,借助它,可以使我们闻思佛法,修行证道,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周: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大多数哲学家,在这个价值判断上是共同的,就是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重要,心灵比身体重要。在把这些外在的东西去掉以后,内在的东西是什么?一辈子为身体打工很糟糕,身体是工具,它是什么东西的工具,它应该为谁打工?人们把非我当作“我”,我们要否定的是非我,而不是“我”。那么“我”是什么?无我的“我”不是我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

济:无我,主要是否定对自我的错误认定。我们把自己设定的一些东西当作“我”的存在,当作“本来面目”,就使我们迷失得越来越深。只有去除这个错误设定,我们才有能力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

周:但我们还要追问,真正的“我”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佛教实际上是否定这个真正的“我”的存在的。“我”没有实体,诸法无我,包括你这个个体,是没有内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的。很多人迷恋自我,觉得这个“我”是天下最重要的,其实这个东西是非常偶然的,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灭,没有自身的本质。这里特别关键的是,从根本上否定“我”,所谓的“我”只是一个偶然造成的现象。对这个观点,一般人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这个道理我懂,但我也无法接受。

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从缘起现象的层面,佛教讲无我,是要否定在五蕴的生命现象中有个恒常、不变、主宰的自我。至于缘起的“我”,并不是佛教要否定的。这个因缘和合形成的生命体,会无尽地延续下去,但不是固定不变的。

周:对于生命这种无尽的延续,佛教是不否定的,但从价值观上是否定的,目标是断轮回。

济:佛教虽然在价值观上否定轮回的自我,但唯有认识到缘起假我的虚幻性,才能走出我执的误区,认识生命的本来面目。另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深度,是取决于我们的认识能力。我们有什么样的智慧,就会认识什么样的境界。认识“本来面目”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证得空性。如果没有这个智慧作为前提,不论你觉得怎样,其实都不是“本来面目”,还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东西。换言之,你的认识模式决定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佛教特别重视对认识的修正。

周:证得的本来面目能不能叫作“我”呢?

济:佛教中不会用“我”的概念来表达,而是说佛性、觉性、本来面目,因为用“我”很容易产生误解。凡是意识去认定的东西,我们认为是“我”的东西,事实上都不能代表“本来面目”。

周:按照我的理解,空性归根到底是对“我”的否定。当然,这个“我”是“小我”,所以空性也可以说是“大我”。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