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教说四大皆空,一切法空。这个空,是否就是说一切都是现象,世界没有实体、没有本质?

济:佛法认为,世界的真相就是空性。但要知道,空性并不是空。我们谈空说有,都是在相对层面的表达方式,没有离开二元对立,而对空性的认识要超越对待。《庄子》也讲:“道在蝼蚁,道在瓦砾,道在屎尿。”道是遍一切处的,因为一切法都蕴含着空性。但是,怎样才能认识空性?还是要透过现象去认识。关于这个问题,龙树菩萨提出了二谛的世界观。所谓二谛,是把人对世界的认识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胜义谛就是实相,也就是空性。要通达空性,首先要正确认识现象世界。否则,就会被错误认知制造的迷惑所障碍,无法抵达实相。

周:对现象世界的错误认知,执著于假有,会使我们无法抵达空性。但是,去除这个错误认知,就能抵达空性了吗?所能抵达的空性到底是什么,可以用语言描述吗?

济:空性超越理性认知的范围,也超越语言可以表达的范围。关于空性,可以说“唯证乃知”,但无法具体描述。因为任何正面的描述都是片面的,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执著,所以,佛经中更多是采用否定的方式。《心经》二百多字,“空、不、无”有好几十个。就是用否定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通过否定错误认知,开启智慧的真知。

周:道也是这样,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只能去体悟,或者说去实证?

济:凡夫是很容易著相的,而我们的语言离不开二元世界,也就是说,所有表达都会偏向一边。当我们说到“空”的时候,你会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事实上,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断见。当我们说到“有”的时候,你会觉得那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会落入常见。所有这些角度,用二元世界的语言来表述,都会留下这样那样的弊端。无论说些什么,都可能让人执著什么。其实,我们是有能力通达空性的,因为这种智慧是我们本来具足的。为什么现在不能认识?就是因为有错误认知的障碍。只要扫除这些错误,智慧就显现了。但我们不要觉得,有一个叫作“空性”的实体存在,那又不是了。正如禅宗祖师所言,“说似一物即不中”。或者是,“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周:空性是超越于有、无的,万物由因缘所成,本身无实性,所以不能说是有,又因为由因缘所成,就有了一个现象世界,所以也不能说是无。是这样吗?

济:是的。认为因缘所现的世界会永久存在,是一种叫作“常见”的错误见解。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空的,无因无果,人死如灯灭,是一种叫作“断见”的错误见解。

周:就好比做梦,不能说梦是有,也不能说梦是无。世界就是一个梦,就把它作为梦接受下来,不要求其真,也不要说它假,取舍都是虚妄,要离分别相。

济:所以,佛法主张“中道”的正确见解。

周:空性只能体证,不能用常规的认识,因为一认识又落入了理性的限制。

济:智慧对空性的体认,不是甲与乙的关系。我们通常的认识,是一种甲认识乙的关系,即能和所,主观和客观,但智慧和空性不是两个东西。

周: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述,是不是可以说,空性就是无自性?

济:了解到一切现象的无自性,是通达空性的关键。同时也唯有通达空性,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切法无自性。

周:这可能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或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其他宗教和传统哲学都认为,世界可以追溯到一个本原,比如上帝或原子。但佛教认为,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没有本原的。

济:佛教以缘起看世界,认为不论心和物,都是相互依赖的,没有不依赖条件的独立存在。区别只是在于,心有能动性,而物质没有能动性。人可以主动改变世界,而物质虽然也能影响我们,但这种影响是被动而非主动的。所以佛法认为,改变世界必须从自己的心下手。

周:对本原问题我还有一个疑惑。无论西方哲学也好,基督教也好,之所以要给世界设立一个本原,是觉得没有这个本原就不踏实,就虚无了。对于这样一种需要本原的心理,佛教是怎么解除的?

济:佛教虽然不讲本原,不讲灵魂,但并不影响生命的延续。佛教认为,生命是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它既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人死如灯灭般的虚无。过去的经验会累积为现在的生命状态,现在的生命经验又能成为推动未来生命的力量,是这样的关系。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