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管子·乘马》(节选)

2005年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和农业界联组会上,温家宝总理借用《管子·乘马》中的“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一语强调: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行百里者半九十”,温总理告诉大家: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需要加倍努力。

温总理进一步指出,“生于虑”,就是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成于务”,就是要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失于傲”,就是说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温总理引用《管子·乘马》中的这句话,意在勉励广大干部要团结一致,带领群众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乘马》篇中的“乘”指运算,“马”指计数的砝码,“乘马”的意思指的就是经济谋划,本篇主要论述发展国家经济的主要原则及具体措施,是《管子》治世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乘马》篇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而篇首所选文字侧重的是谋划经济的方式问题。作者指出:搞经济谋划不能大意,要“生于虑,成于务”,“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所谓“虑”,就是考虑、打算;“务”,就是追求、努力。也就是说,经济谋划产生于深思熟虑,成功于专心致志,而失败于傲慢。没有深思熟虑,谋划就不可能产生;不专心致志,事情就办不成;不傲慢就不会有闪失。作者认为只有有了这样的态度和方式,通过细致的运算,使国家控制市场流通,做到“知量”、“知节”;确定军赋多少,做到“知任”、“知器”,力求制定的经济措施切实可行,符合客观实际,就能实现强国的目的。

管子“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但由于它揭示的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它的运用就超出了这一领域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它不仅适用于经济建设,还适用于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来说,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存在“虑”、“务”的问题,而“虑”尤其具有决定作用,正如宋代的苏辙《上昭文富丞相书》中所言:“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缓”就是深思熟虑,就是周密的部署和详备的谋划,是所有事业成功的起点。有了这个前提,再加上“务”,也就是不懈的努力之后,事业就有了成功的保障。而就个人而言,当一个人有志于某项事业时,如果缺乏上述两个条件,一切蓝图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当然光有了这两点还不行,还需要时时小心在意,谦虚谨慎,因为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事业接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因为一时的骄傲懈怠而功亏一篑的现象。在这里,《管子》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圆满地完成一件事其实是不容易的。

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讨论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句古语,并对其进行了阐发,旨在重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部门要群策群力,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带领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时间更新《温文尔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