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降唐睿宗李旦为皇嗣。李旦此时有五个儿子:老大成器,刘氏未立后时所生;老二成义,掖廷宫人柳氏所生;老三隆基,窦氏所生;李隆基后面还有三个弟弟,隆范,崔孺人所生,隆业,王德妃所生,隆悌,宫女所生,晚出早亡。李成器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孙,李成义被封为恒王,李隆基为楚王,李隆范为卫王,李隆业为赵王。兄弟五人,“尝号五王,同开邸第”(《旧唐书·卷九十五·睿宗诸子传》)。李隆基因排行居三,被亲切地呼为“三郎”。五兄弟之中,李隆基“生而聪明睿哲”,自小深受祖母武则天的喜爱。

不是皇帝了,李旦便带着一家人从皇宫中搬了出来,单独“开府置官属”。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李旦一家都要前往朝堂拜见武则天,李隆基的车骑最为“严整”,相当威风,引人瞩目。禁卫宫廷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是武则天的叔伯侄子,每每“欲折”李隆基之威。有一次,武懿宗故意不准李隆基在宫中通过。李隆基大声责骂说:“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这时候,李隆基才7岁。武则天听说后,觉得这孩子很不平常,“特加宠异”。可惜在武则天的高压下,李氏宗室都是朝不保夕,就连她的亲生儿子也是如此,不久后,更大的灾祸便降临到李旦一家人身上。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祀活动。隆重的仪式结束后,第二天一早,太子李旦的太子妃刘氏和德妃窦氏一起进宫,向武则天贺年。武则天微微露出一点笑容,简单地问了两句话,就命她俩退了出去。但是,侍从们在宫外等了好久,却一直不见两位妃子出来,询问武则天左右的宫人,也没有人知道。侍从们只得回到东宫。但是,一直等到天黑,连两位妃子的影子都不见。太子李旦通宵未眠,天刚亮,就带了一些人去武则天接受二妃朝贺的嘉豫殿寻找。但是武则天不许太子进殿,命内侍传话说:“两位妃子早已离开嘉豫殿,以后不曾来过,请太子出宫去寻找。”太子李旦只得退出。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刘、窦二妃的音讯全无。太子李旦逐渐明白,二妃多半已经遭了毒手。凶手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那热衷于权力的母后。武则天不动声色地处死两位无辜的妃子,目的就是为了警告他。尽管悲愤不已,李旦还是告诫自己:不管如何悲愤,都不能将怨恨流露出来。他还严禁东宫任何人谈论这件事情,要求几个儿子也都保持沉默,保持平静。两位妃子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害死,连尸体都没有下落。

当时武则天正为将来把皇位传给武氏还是李氏而犹豫不决。当时李旦一直戴有太子的头衔,武后的侄子武承嗣为了夺取皇太子的地位,千方百计想害死李旦,他指使武后身边的一个名叫团儿的宠婢,事先做好两个木人,刻上武则天的姓名,钉上一枚大钉子,分别放在刘妃和窦妃的床下,然后由团儿向武则天诬告,说二妃同谋,施行法术咒诅皇上。第二天,刘、窦二妃进宫朝贺,便离奇地失踪了。

太子妃刘氏,是刑部尚书刘德威的孙女儿,她父亲刘延景任陕州刺史。刘氏以宫女的身份进入当时的相王王府,不久,生下长子李成器。文明元年(684年),李旦曾即位为睿宗,刘妃册为皇后。不久,睿宗让位于武后,还称太子,刘氏仍为太子妃。

窦德妃出身高贵,为唐太宗的母亲窦皇后的堂兄、窦杭的曾孙女。她祖母则是高祖李渊的二女儿襄阳公主。李旦当相王时,窦氏以宫女的身份进王府,不久,就因德容兼备受到李旦的宠爱,生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以及两个女儿。当她离奇失踪时,两个女儿都还未谙世事。李旦处处谨慎,没有流露丝毫的悲愤之情。武则天杀死二妃后,还派人暗中观察李旦,见他一直没有表现出异样,才放下心来。

但是武承嗣仍不甘心,还想将太子李旦置于死地。他再次指使团儿去向武则天进谗,说太子自二妃失踪之后,疑是皇上所杀,表面上装作不经意,实际上心怀怨怒,图谋报复。武后信以为真,命有名的酷吏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立即把太子李旦全家老少、连同侍役下人等统统抓起来,并严刑拷打。下人们起初还替太子李旦喊冤,后来禁不起酷刑摧残,只得胡乱招供画押。

本来太子李旦一家包括李隆基已经难逃此厄,但事情突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来俊臣取得不利于太子李旦的口供后,得意洋洋,正准备退堂,忽然有一个人闯入公堂,大声叫道:“大堂之上,严刑相逼,什么口供取不到?太子并未造反,为何诬陷他?我是一名乐工,本不愿干预此事,但事关国家社稷,怎能不辨个明白?我愿剖心表明心迹!”说完从怀中掏出匕首,撕开自己的衣服,照着胸口用力一划,顿时,鲜血喷涌,立时昏倒在地。事出突然,来俊臣不免惊慌,走到堂下一看,只见那人的胸膛已被划开很长一道口子,五脏六腑都可看到。摸摸他的口鼻,尚有一丝气息。来俊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这情景刚好被武则天派来的人看见。原来武则天想到此案关系重大,担心来俊臣滥用酷刑逼供,所以特地派人来察看。当武则天听说有人剖心呼冤后,大为震动,命御医全力救活自剖之人。

御医先将这人的五脏放回原处,再用桑皮线缝好创口,涂上药。直到第二天天亮,才见这人睁开眼睛,御医再用人参汤灌入他口中。到午后,这人完全清醒过来。武后亲自前去探望,询问他叫什么名字。这人答道:“臣名安金藏,长安人氏,系太常寺乐工。”然后说了一通太子无辜的话。武则天听了黯然伤神,说道:“我自己的儿子尚不知他好坏,连累了你,真是忠心可鉴!”让安金藏安心静养。武则天回到宫中,当日便下诏:“立即停止追查,将太子左右家臣、侍役尽行释放!”一场即将酿成的大狱,便因为安金藏的义举而意外平息。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

但从此之后,李旦“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公卿以下皆不得见”(《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五》)。李旦、隆基父子,实际都被幽闭宫中,完全丧失了行动自由。年不及9岁的李隆基,失去了亲生母亲,“幼失所恃,为窦姨鞠养”。窦姨即窦德妃的亲妹妹。

过了5年多,武则天的三子李显被迎回立为皇太子,皇嗣李旦于圣历二年(699年)正月辞去太子位,复为相王。李隆基兄弟五人结束了长达6年的幽闭生活,在东都洛阳积善坊相王府侧“分院同居”,称为“五王子宅”。这一年,李隆基15岁,伯父李显为皇太子、父亲李旦为相王,重新回到自由的天地,李隆基感到有如鱼得水一般欢快。

大足元年(701年)十月,在东都洛阳住了将近20年的女皇武则天带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宗室子弟及文武百官西入关中,回到京师长安。17岁的李隆基,初次来到西京长安,被赐宅兴庆坊,在京城东隅。此间,李隆基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等职。

神龙元年,李隆基21岁,武则天传位于中宗李显。二月,复国号为唐,礼仪制度皆如高宗在位时旧制。李隆基生父李旦加号“安国相王”,李隆基姑母太平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李隆基迁卫尉少卿。

然而,太子李重俊兵变事件后,韦后对相王及李隆基兄弟起了戒心,出李隆基为潞州别驾、李隆范为陇州别驾、李隆业为陈州别驾,让李隆基兄弟离开了京城这个权力中心。李隆基自京师来到潞州(今山西长治)后,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潜识英豪,暗结亲党。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李隆基自潞州返回京师。在长安的半年时间,“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王毛仲传》)。万骑是宫廷禁军,隶属左右羽林军。李隆基把目光盯住这支禁卫力量,正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结果,万骑帅长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都被他拉了过来。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太平公主的支持。太平公主是中宗、相王的亲妹妹,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韦后等虽然“用事禁中,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李隆基“乃与太平公主谋之,公主喜,以子崇简从”。(《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

这时候,有个会望气的方士对中宗奏道:“隆庆坊五王子宅中,有帝王之气。”再一次引起中宗对李隆基兄弟的疑忌。

隆庆坊五王子宅,共有5座宅第,为相王李旦5个儿子的住处,位于隆庆池北面。这个隆庆池大有来历,原来只是百姓家中一口普通的水井,后来竟天然扩至占地数十顷的大池。一口井变成一个大湖,不费丝毫人力,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奇事。朝廷也认为这池是吉祥之物,特地赐名“隆庆”。

中宗一直不大放心,便借游幸隆庆池为名,驾幸五王子宅。中宗此行,名为游乐,实为祭天消灾,想以自己真龙天子的身份,压住这里所谓的“帝王之气”。几个月后,中宗突然暴病而亡,不过并非隆庆坊的“帝王之气”把他压死,而是他的妻子韦氏下手把他毒死的。

韦后毒死中宗后,秘不发丧,立中宗1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自己为太后,临朝称制。又怕朝臣们反对,让上官婉儿出面同太平公主商量,想取得太平公主支持。太平公主提出必须让相王李旦辅政,才能让韦后临朝,想以此牵制韦后。韦后装作同意,等敕令发布,她正式临朝听政后,又以相王与韦后叔嫂之间、难以在朝堂为礼的理由,要求相王李旦退出辅政地位。

相王李旦常年在武则天的高压下生活,养成了淡泊自守的个性。韦后不让他参与朝政,他也没有什么意见,但却引起了李隆基的不满。李隆基见韦后等人浊乱朝政,料到将来必为祸患,便秘密交结羽林将佐及京中豪杰之士,相约伺机起事。

而韦后也预感到威胁将来自相王李旦家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她与女儿安乐公主及其他亲信密商,计划杀少帝李重茂,就此嫁祸于相王李旦,乘机发动一次大清洗,将所有异己一并铲除。

兵部侍郎崔日用获悉韦后的阴谋后,密遣宝昌寺僧人深夜至李隆基府中告密。李隆基不敢延迟,连夜赶去太平公主府中,对太平公主说:“如今事已危急,时不我待,若姑姑再犹豫,大家都死无葬身之地。”太平公主听了勃然大怒,决定支持李隆基联络羽林军重要将领,发动兵变。太平公主还命儿子薛崇简相助,去说动羽林营总监钟绍京作内应。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庚子之夜,即中宗死后的第18天,李隆基同羽林营中几十个心腹豪杰,从南苑潜入羽林营,将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杀死,提着两颗人头,向羽林营全体将士示众,并宣布道:“韦氏鸩杀先帝,妄想篡国,当共诛诸韦及逆臣贼子,为先帝报仇。”韦氏一伙人一直不得人心,李隆基一番话,引起了羽林军士中大部分人的共鸣,表示愿意听从调遣,支持李隆基。于是,众人一起涌出军营,兵分两路,一路攻玄德门,一路攻白兽门。几路人马在凌烟阁前会合后,一齐杀向太极殿。

正在睡梦中的韦后闻变后从床上惊起,披发跣足逃出太极殿,想逃到飞骑营(皇帝的心腹卫士)避难。半路遇到乱兵,立时便被杀死。将士们割下她的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则被万骑营斩首。此刻,上官婉儿已由婕妤进为昭容,闻知事变后,立即见风使舵,主动带领宫人去迎接李隆基,却被李隆基立斩于旗下,死时46岁。禁卫宫中的诸韦和韦后亲信,全部斩首。第二天,李隆基下令紧闭宫门和长安城门,分派万骑搜捕诸韦亲党,尽诛诸韦。

等到大事已定,李隆基立即亲自赶到相王府向父王叩头谢罪,说明为形势所迫、不能预先告知父王的苦衷。相王还能说什么呢,老泪纵横,一把抱住儿子道:“我的儿,社稷之祸由你平定,拯救天下百姓,全仗你大力,你还有什么罪呢?”父子相抱而泣。由此也可见李隆基谋定后动的冷静性格。

事变后第二天,李重茂照例出视早朝,登上皇帝宝位就座,对重大变故毫无知觉,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此时,太平公主走进大殿,大声说道:“嗣君(指李重茂)准备让位给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为如何?”大臣中有人事先早已与太平公主通气,立即大声赞成,说理应立长君,群臣自然一片附和声。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声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这已经不是你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来吧。”李重茂木然呆着,不知所措。太平公主却不由分说,走上前去,亲自动手,强行将少帝李重茂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此时,距离他初登皇位仅仅16天。相王李旦顺理成章地走上皇位坐下,恢复帝位,即为唐睿宗。太平公主的果敢性格由此可见。她与母亲武则天相同的果断性格和对权势的热烈渴望也注定了日后必定要与精明能干的李隆基发生激烈的冲突。

李重茂被拉下皇位后不知该如何应变,只能流着眼泪走到下首站着,随即被降封为温王,又改封楚王,史称殇帝,又称少帝

。不久,李重茂兄谯王李重福不服相王,拥兵占据洛阳,自行称帝,并封李重茂为皇太弟。不过,李重福不久便兵败身死,李重茂则不知所终。

睿宗复位后,依旧不忘17年前妃子离奇失踪一事,下令将刘妃和窦德妃二人失踪的嘉豫殿全部挖掘一遍,却始终未发现两位妃子的遗体或任何蛛丝马迹。睿宗只得在洛阳南郊建造了两座空陵,并追赠刘氏为肃明皇后,窦氏为昭成顺圣皇后。

李隆基立下大功,先是被封为平王,拜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被立为皇太子,风头一时无二。诛灭韦后亲党一举将李隆基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然而,他一踏上政治舞台,便处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睿宗得以复位,太平公主也出了不少力。太平公主自恃有功,睿宗又颇念兄妹情谊,对她极为尊重。这对兄妹,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睿宗是个萎靡不振和胸无大志的人,而太平公主却继承了她母亲武则天的坚强性格。每逢宰相奏事,睿宗总要先问是否与太平公主议过,于是,太平公主更为擅权弄法。太子李隆基不愿任人摆布,必然与太平公主发生矛盾。

太平公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把李隆基视为最主要的敌人,阴谋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另立一位老实听话、便于控制的人为太子。她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不少耳目,要他们暗中监视李隆基的行动,随时向她汇报。李隆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太平公主都了如指掌。她还在睿宗面前搬弄是非,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没有主见的睿宗不由得有些怀疑李隆基。

这时又有人上言,说5日内有急兵入宫。睿宗召集大臣商议此事时,张说指出:“此有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大唐新语·卷一》)姚崇、宋璟、郭元振等重臣也都赞成张说的意见。

宋璟又与姚崇上奏,建议对太平公主干政加以限制。但睿宗不听:“朕更无兄弟,唯有太平一妹,朝夕欲得相见。卿勿言,余并依卿所奏。”(《大唐新语·卷一》)太平公主知道后大怒。李隆基暂时惧怕太平公主的势力,于是上奏说宋璟、姚崇离间骨肉,请加罪黜。于是姚崇被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李隆基身上具备的帝王权术可见一斑,即使是他的支持者,必要的时候,他会随时牺牲。

一山不容二虎。姑侄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矛盾日益激化,双方剑拔弩张,一场新的宫廷内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睿宗性情散淡且懦弱,对妹妹和儿子都很爱惜,开始还大搞平衡,后来再也无力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心力交瘁下,便借口有彗星出现,要“传德避灾”,表示愿让位于太子。太平公主生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遂与同党极力劝阻。睿宗一向软弱,却在这件事上坚持己见,可见他已经预料到骨肉相残的悲剧将再一次上演,既然他无力阻止,那便眼不见为净吧。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太子李隆基在武德殿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改元先天。除三品以上官吏的任免和大案要政仍由太上皇亲自上理外,其它一切庶务悉数由玄宗督办。

玄宗即位之后,太平公主的势力有增无减,“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因此而导致政局不稳,政事昏暗。太平公主甚至阴谋废杀玄宗。玄宗身边的亲信宫人元氏为太平公主亲信崔湜收买,暗中在玄宗服用的“赤箭粉”中放毒药,欲置玄宗于死地。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太宗朝宰相崔仁师之孙。崔湜少年以文才闻名于世,青年时期便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左补阙。为官期间,他善于见风使舵,武则天时巴结女官上官婉儿,成为上官婉儿的面首,臭名远扬。中宗朝,他巴结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路青云直上,当上了宰相。韦氏倒台后,他又投靠太平公主。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玄宗抢先动手,尽杀太平公主同党,派王毛仲和高力士前往拘捕太平公主,逼迫她自杀,亲族也连坐被诛,崔湜等都被赐死。唯独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因多次劝谏母亲,特旨免死,赐姓李,官爵照旧。后世史学家认为太平公主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她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多的女性能够长久地影响中国的政治了。

十二月,玄宗大赦天下,改元开元。直到这个时候,玄宗才成了名实相符的君主。通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而获得皇冠的玄宗,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唐朝廷的殿堂上。

自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称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势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时间。这期间,皇帝换了4人,在位多则5年有余,少则不足20天。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以致祸变再三,整个大明宫都笼罩在血腥当中。开元之后,武周以来的多次政变终于结束。从皇室庶子到太子监国,再由太子监国到登基称帝,其间政治阴谋和喋血斗争不断,成为玄宗登上政治舞台的序幕,并对他之后处理国事的方式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睿宗的“难得糊涂”可以说糊涂得非常及时,之后,他便安详地在宫中颐养天年,于开元四年(716年)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弃天下如敝履”,自古以来,皇帝中只有睿宗一人真正做到。

特别要提到的是,玄宗定年号为开元,取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也就意味着唐朝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开元元年这一年,玄宗29岁,雄姿英发,正要大展宏图。谁能料得到呢,42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骤然爆发,泱泱大唐因此由盛而衰。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达到了盛极,又在同一个皇帝手中而衰。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悲喜剧,他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上了政治舞台,却以失败者的形象降下了最后的帷幕。

第一时间更新《755年·中国盛衰之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