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内部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专注于吸引他的事情时,他便有了纪律性。

新手们需要帮助和建议。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医生身上,或者其他一些熟悉某些观点和原则的人身上。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面临的问题就像数学方程中的未知数那样难解。我们要记住,儿童内部的纪律性是后天形成的,而非与生俱来。我们的任务就是为这种纪律性的形成指明方向。儿童能够专注于吸引他的事情时,他便有了纪律性。这些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不仅能够给儿童提供有用的经验,还可以让他控制错误。正因为这些经验,儿童的心理才具有了一致性,他也会因此而变得安静、快乐,从而达到淡然处之且忘我的境界。儿童对世界的征服让我们震惊,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理的巨大价值。老师的任务就是为他指明通往完美的道路,传授他方法,为他排除困难,然而老师本身就很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如果儿童已经具备了纪律性,那么我们的工作大可不做,儿童的本能足够安全地引导他去克服所有困难。当3岁儿童来到我们的学校,他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他已经形成了防御性格,从而掩藏了他的本性。那种让他把自己的平和与智慧展现出来的能力没有发挥作用。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外在表现,行动迟钝、表达不清、不服成年人的管教等等。但儿童内部的智慧和纪律性正等着被激发出来。虽然儿童受到成年人的压制,但他没有完全被打败,我们也并非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偏离性格。学校应该给儿童提供精神空间以及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老师还应明白儿童惯常的防范反应和不良行为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阻碍,儿童从这些障碍中脱身出来,才能达到完全的自由。这应该是教育的起点。如果老师不能将儿童纯粹的冲动和在平静状态下自然产生的能力区别开来,那么她的行为就毫无结果。能够区分这两种行为是老师有效工作的基础。这两种行为都有其自发的特点,它们都是根据儿童的自由意愿产生的,但又截然相反。只有将这两种行为进行区别,老师才能成为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这与医生的准备工作有相同,会想方设法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到实物上,比如让儿童摆放桌子、在桌上准备食物等等,但这些方法最后却没有效果。让儿童协调自己的运动,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实中来,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我们没必要对儿童的缺点一一进行纠正,一旦儿童能够将精力集中于现实中的物体,他的大脑便恢复到健康状态,就可以正常地运作了。3.第三种现象就是模仿的倾向,它与前两种现象紧密相连。这是人类根本弱点的标志,是2岁儿童个性的基本表现。年龄更小的儿童的模仿行为与此是不一样的,这一问题我们已经在第十五章讨论过。这种模仿倾向是因为内部相应的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只能模仿他人的行为。这类儿童没有走上追求完美的道路,而是像一只没有帆的小船,只会随波逐流,可以跟随任何方向的风前行。通过对2岁儿童的观察,我们发现,儿童只会模仿别人,这是心理上的一种退化。这与儿童的心理失常和缺陷有关,它会导致儿童的退化。一个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或者吵吵嚷嚷,比如自己躺在地板上大笑或大叫,其他的很多孩子可能会去模仿他,情况就变得更糟了。这种行为会在班级里扩散,甚至影响到其他的班级。这种“群体本能”会导致集体失常,令群体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模仿行为还会加重个体的缺陷,导致整体的退化。这种退化越严重,我们越难将儿童引向正轨。不过,一旦将他们拉回正轨,这些失常表现便会消失。当老师管理一个班级的时候,如果她只知道帮助儿童发展的方法,只知道让儿童自由地表达自己,那么她会发现自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这些小东西会变得松散,随便拿身边的东西,如果老师还是坐视不管,教室就会被吵闹声淹没。面对这种情况,不管是因为缺乏经验,还是原则和想法太过死板(或简单),老师都必须研究一下儿童内心简单而丰富的心理。老师必须帮助这些到处乱爬的小东西,用她的声音和思想去唤醒他们。一声有力而坚定的叫唤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帮助。不必一直吸引他们,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这样他们的个性没有得到训练,也没有得到发展。在不断的变换中,外界的影响根本不能给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和谐。他就像一只蜜蜂,从一朵花上飞到另一朵花上,却找不到可以采蜜和让它满足的花。只有当儿童内部能促进他性格和心理发展的本能觉醒之后,他才能可以工作。这种不稳定的局面出现后,老师会发现她很难开展工作。她不停地在孩子中间跑来跑去,最后把自己的焦躁也扩散到孩子们身上。很多已经感到厌烦的儿童在她转过身之后马上又随心所欲地摆弄起手中的物件。老师对付这个孩子的时候,那个孩子又出问题了。这样下去,他们在道德和智力上就永远无法发展。因此这种表面的纪律性非常脆弱,老师担心随时都会出现混乱,所以一直处于紧张之中。很多老师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或者缺乏经验,因此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新来的孩子”身上,但一切只是徒劳。最后老师发现,这种紧张状态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对儿童也没有好处。老师应该了解儿童的处境。他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发展的大门尚未为他们打开,他们在门外敲门并等待。

实际上,在儿童身上还看不到任何的进步。这种状况更接近于混乱而非有序。这时候儿童的工作肯定不会完美。他们可以作出基本的协调运动,但是缺乏力度和美感,且反复无常。与阶段他们还没有与实际生活接触时相比,他们似乎没有任何进步。这些孩子的状态就像病后初愈一样。这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师应该起到两点作用:整体监督和单独教育。这就意味着老师需要逐个给儿童提供材料,并讲解这些材料正确的使用方法。老师单独教导孩子时不能背对着全班。她应该让这些迷失方向的孩子都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单独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亲密的方式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之后,这些小心灵会在某一天觉醒,他内部的自我会表现出来,注意力也会集中到能增加其技能的重复运动上。儿童这种兴奋而满足的状态表明他的心理已经获得了重生。

集中注意力,以及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情况。儿童在专注于某事时,会获得极大的乐趣,他会忽略身边的人和物,变成一位隐士。儿童的个性在这过程中诞生。当他从关注的事情走出来时,他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他对周围的人和物充满了爱,他对每个人都很友好,会赞美所有美好的事物。这个心理过程非常简单:他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以便让自己融入这个世界。这是因为当人处在一个很大的环境中时,会在里面迷失自己。就像我们在飞机上,景色被尽收眼底一样,人的心理也是如此。为了和环境融合,我们应该适时地把自己孤立在外,以吸取力量,那时我们才会感受到同胞的爱。圣人们在为社会作贡献之前,也会把自己关起来静心思考。爱与和平这两项伟大的任务需要在隔离的环境中准备。儿童也需要与外界隔离,从而形成坚毅而冷静的性格,去爱周围的人。与此同时,儿童也形成了自我牺牲、工作规律、服从等品质。他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喷涌的泉水,洒向身边的人。老师应该明白,儿童的专注力可以唤醒他的社会感。社会感被唤醒后,儿童首先会求助的人便是老师。他们会对老师进行探究,就像他对蓝天和花朵的观察、研究一样。儿童的要求和旺盛的求知欲会让一个没有经验的老师难以应对。在个阶段,老师不应在儿童混乱的行为上浪费时间,而应该关注他们的基本要求。现在也一样,老师不能被表象迷惑,而应该关注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东西。老师应像门的合页一样,隐蔽地工作,却能控制整个局面。老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经常性、准确性。开始,老师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必要,因为儿童的进步与她的努力并不成正比。老师看到儿童越来越独立地选择事情,表达也越来越清楚,有时进步神速。这时老师才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这时老师会想起施洗约翰见到弥赛亚之后说的那句话:“他要成长,而我要隐退。”。

这时候的儿童需要一个权威指导者。当儿童通过努力完成某件事情后,比如画了一幅画,写了一个单词,等等,他会跑到老师那里让她检查是否正确。儿童不需要别人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去做——他反感这些帮助。选择和执行是儿童心理的特性。但在他完成工作后,他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儿童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种本能会促使儿童保护自己的精神隐私。即便如此,他还需要一个外部的权威来肯定他的成绩,这样他才可以确保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这就像儿童在学习走路时,即便他已经具备了走路的能力,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但还是需要大人在前面张开双臂等着他。老师应该对他给予肯定,给他一个鼓励的笑,就像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但是,儿童的发展和自信还是要依靠自己。实际上,儿童一旦对自己有了信心,他就不再需要权威的肯定。之后他会遵从自己内心的需要,默默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儿童真正感兴趣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别人的赞赏,也不是为了自己获利。这种高尚的本能让他不会骄傲和贪婪。很多到我们学校来的参观者应该记得,老师们会给他们展示儿童最优秀的作品,但不会指明作者是谁。因为儿童根本不在意老师会不会提到他的名字。但在其他学校,老师若是不指出作品的作者,就会感到过意不去,因为这时候会有人抱怨道:“那是我做的!”在我们学校,儿童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后,会安静地躲在角落里做其他事。在这个时期,儿童专注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逐渐形成了纪律性,他变得平和、服从、富有爱心,就好像春天的花开就是为了秋天的收获作准备一样。

第一时间更新《有吸收力的心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