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发展,它是以各种行为和谐发展的形式运行的。从这些经验中,儿童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品质——耐心。耐心可以让他不再冲动行事。

过程非常重要。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我们有必要为他创建一个适合他的环境,当我首次提出这个观点时,引起了许多建筑师、艺术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兴趣。其中一些人和我一起讨论房子的大小、高矮和装修。这样的建筑不止是一个庇护所,更多的是对儿童心理上的意义。它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它的形态和颜色,而取决于建筑内为儿童准备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让儿童集中注意力。但这些东西不是随意摆放的,而是通过对儿童长期的观察而放置的。首先,我们在儿童的房间中只摆放一部分物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留下他们喜欢的东西,把不用的拿走。我们为儿童准备的东西不是通过某一个学校的实验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对世界各地的学校进行试验得出的。因此可以说,这些东西都是儿童自己的选择。一些被所有儿童喜爱的东西在我们看来非常重要。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东西他们几乎不碰,这出乎成年人的预料。如果我们让正常儿童自由选择,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喜欢昆虫和鲜花一类的东西。很显然,他们需要这些东西。儿童会选择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开始我们为他们提供玩具,但往往被他们忽略。之后我们再提供一些显示颜色的东西,但他们只会选择一种非常普遍的扁平线轴。这一点在每个国家都很常见。他们在选择上的相似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为儿童提供过多的东西,或者让超过三四十个孩子聚集在一起,就会引起混乱。因此,即使孩子很多,我们也不会为他们提供太多的东西。我们每种东西只会为儿童提供一个。如果在一个孩子使用某种东西的时候,另一个孩子也要,那么正常的孩子就会等别人用完再用。在这里他便形成了一种社会特征。儿童会知道,他不能打断别人,倒不是有人叫他这么做,而是他从日常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很多人共用一样东西,除了等,别无他法。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秩序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会让儿童成长。这样,儿童开始学会适应社会。社会不会按照个人的意愿发展,它是以各种行为和谐发展的形式运行的。从这些经验中,儿童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品质——耐心。耐心可以让他不再冲动行事。这样,他的性格就自然形成了。我们不能通过对3岁儿童进行教育就让他获得这些品质,但经验可以。人们经常对我们学校里的儿童如此懂事感到惊讶,因此他们经常问我:“你是怎么让孩子们这么听话的?怎么这么遵守规律?”原因不在我,而是我们精心准备的环境,还有他们在环境里找到的自由。在这些条件下,3~6岁的儿童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这些性格,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在儿童准备进入社会的个阶段,如果成年人加以干涉,通常会起到负面作用。当孩子们排队向前走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孩子脱离队伍向反方向走,于是冲突就不可避免。一般人会把那个孩子抓回来。但对儿童自己来说,这种方式没什么不妥,虽然和别人的方式不同,但可以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儿童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他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干涉,他们会感到恼怒不已。他们有自己的行事方式。儿童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取得经验的。老师从不教他如何解决,他们只会加以干涉,老师的解决方法和儿童的想法截然不同,这反而影响了儿童群体的和谐。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就该让儿童自己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客观地进行观察。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还不多。正是这些日常生活的经验形成了社会秩序。

那些直接干预的老师根本不知道蒙台梭利学校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行为的。他们认为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学术手段,而非社会手段。他们说:“如果对儿童听之任之,那社会将变成什么样?”但如果不解决社会问题,那社会生活从何谈起?如果不解决社会问题,那儿童的行为如何才能正常,他们追求的目标又如何为大众所接受呢?对这些人来说,社会生活就是有秩序地坐在一起,然后听别人说话,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对普通学校的儿童来说,真正的社会生活是在学校安排的玩耍和户外活动时经历的。而我们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一个活跃的集体中。

当班级逐渐壮大,各种不同的性格会清晰地显现出来,儿童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在相对较小的班级里,儿童就很难获得这样的经验。完美是通过社会生活得来的。儿童是怎样组合到一起的呢?在我们学校这是随机安排的,但也经过一定的选择。每个班级的儿童年龄不一(3~6岁之间),在普通的学校里这一点很难见到,除非有些较大的孩子因为智商问题只能和较小的孩子安排在一起。这种组合方式以年龄为基础,只有很少的学校采取这种垂直分级的方式。我们当中的一些老师建议将同龄的孩子分在同一个班级,但这种做法很难实现。就像在家里一样,母亲会发现6个孩子更好应付,但如果家里有一对双胞胎或者同龄的几个孩子,她会发现事情难办多了,因为孩子们总是同时跟她要相同的东西。养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比养1个要简单多了。单个孩子比较难应付不是因为他不听话,而是因为缺少伙伴。母亲生胎比生胎遇到的困难要多很多,她们总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少经验,但实际是因为个孩子有人陪伴。社会生活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遇到不同的人。老人自己待在家里是很无聊的。

这种把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开的行为非常残忍,而且也不人道,对儿童来说也是如此。它阻断了儿童与社会的联系,进而阻碍他的发展。很多学校会根据性别和年龄把儿童分别安置在不同的教室里。这种做法在本质上是极其错误的,它还会成为罪恶的根源。这样做是人为的隔离,会阻碍社会感觉的发展。在我们学校,男孩和女孩在一起学习,当然,把男孩和女孩安排在一起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不能根据年龄把他们分开。我们的学校显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互相帮助。小一点的儿童询问大一点的儿童在做什么,并要求他解释。这样的组合非常重要,因为3岁儿童的心理与5岁儿童的心理更接近(与从一个教室跨到另一个教室不难,儿童可以自由地在教室之间穿行。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跑到7岁、8岁或9岁孩子的教室中去,他也不会待很久,因为他在那里不能发现任何对他有用的东西。教室之间有界限,但没有限制,班级与班级是融合在一起的。每个班级都有指定的教室,但它不是孤立的。每个孩子都可以跑到其他教室去。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看到一个9岁的孩子正在用算术计算平方根,3岁孩子会问他在干什么,得到的答案他根本不理解,于是他会再跑回自己的教室去,这里有更多好玩的东西。但是6岁的孩子就可以懂一点9岁孩子在做的东西,于是他会留下来观察并学习。这种自由教学的方式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各个年龄段儿童所能理解的范围。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8~9岁的儿童能理解12~14岁儿童对平方根的计算过程。同样,我们还会发现8岁的孩子对代数很感兴趣。儿童的进步不止来自他年龄的增长,还在于我们能够让他去自由观察。我们学校的教学是非常灵活的。年龄大的孩子做的事可以引起年龄小的孩子的探究热情。大孩子也乐意向幼龄儿童讲解自己的知识。他们之间没有高级与低级之分,而是通过精神上的互相交流得到正常的发展。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学校里的儿童之所以变得和谐、懂事,这都是自然规则在起作用。通过对儿童的行为以及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形成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就会了解社会的真正秘密。这些秘密非常微妙,我们必须从心理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才可以看出来。这些秘密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因为我们能从中看出人类真正的天性。因此,我把我们学校看作是一个个心理实验室,我们在里面进行研究。这个实验室不是用来做普通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一个对儿童进行观察的实验室。这里还有其他一些非常有趣的情况。我们说过儿童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但我们还没解释他们怎样解决。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引起的,也可能因为出生时的负面影响或者其他意外情况引起的。我们应该同情并帮助他们,这样才可以让社会进步。

如果儿童出了什么小意外,比如打碎了花瓶,他会感到难过。他不会为打碎花瓶而感到高兴,而是为自己不能安全地搬运一个花瓶而感到自责。这时候成年人的本能反应就是大叫道:“你看你现在把它打碎了,我都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不要去碰这些东西!”或者,大人们会让他把这些碎片收拾干净,认为这样他才能记住教训。但儿童会怎么做呢?他会跑过来帮忙,还会用稚嫩的声音和鼓励的语气说道:“别担心,我们还能再找一个花瓶。”然后有的把地上的碎片扫干净,有的则去擦干地上的水。他们的本能就是帮助弱者,鼓励并安慰他们,这种本能代表了社会的进步。确实,人类最大的进步就是帮助弱者和穷人,而不是压迫和控制他们。医学就是在这样的原则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不仅仅帮助了弱者,还帮助了整个人类。鼓励和帮助弱者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儿童身上看到,他们正常发展之后便具备了这种意识。他们不仅帮助他人,对动物也是如此。成年人以为儿童只有通过教育才会尊重动物,认为他们本性里对动物是残忍、无情的。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正常的儿童对动物都有保护欲。我在拉伦①的时候养了一只羊羔,每天喂它的时候都把食物抬得很高,让它踮起前脚取食。我发现,山羊似乎习惯了这个姿势,甚至还乐在其中。但是有一天,一个非常小的孩子走过来,他把手放在山羊的腹部,试图帮它保持这个姿势,他以为这样的姿势对山羊来说太难了。无疑,这一点体现了儿童善良和自然的一面。在我们学校里还可以看到其他普遍的现象:对最优秀的孩子的崇拜。

社会发展这些孩子不但对他们没有嫉妒心,还会极力赞扬。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所说的“书写爆发期”。一个孩子写出个单词后,其他孩子会兴奋异常。大家都钦佩地看着那个写字的孩子,然后也想学着写,还会大叫:“我也可以写!”一个孩子的成就可以带动整个群体。学习写字母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写完以后会高高地把卡片举起来。他们兴奋异常,呼声也非常大,导致楼下的学生(我们的教室在楼上)都跑上来一看究竟。教师解释道:“他们在学习写字母,所以很开心。”儿童之间有一种很明显的团体感。这种团体感以高尚的情感为基础,它会促进群体的团结。这些例子足以证明,当儿童的情感达到了一定层次,并且儿童自身正常发展之后,他们会感到一种吸引力。正因为这种吸引力,大一点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帮助年龄小的孩子,同样,已经正常发展的孩子也会去帮助新来的孩子或者已经适应的孩子。

第一时间更新《有吸收力的心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