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法是心法,修行应该是心的转变。

济:转变心是佛法修行的根本。但如何改变,不同宗派有各自的方法。唯识宗有个概念叫“转依”。“依”就是生命存在的依托点,包括染净依、迷悟依。染净的依托点是第八阿赖耶识,这是杂染世界和清净世界开展的源头。唯识宗认为,在阿赖耶识中有无始以来的种子,我们所有的生命经验都储藏在这个叫阿赖耶识的超级仓库里。其中,从有漏种子展开杂染的世界,从无漏种子展开清净的世界。转依就是要转染为净,即转变染污,开发清净。周: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已经是带着种子来的。

济:种子是在无始以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所有言行举止乃至起心动念在内心形成的力量。我们每天说话做事,都是在内心播种。杂染的种子会给生命制造烦恼和痛苦,而清净的种子会帮助我们走向觉醒和解脱。

周:迷悟的依托点是什么?

济:迷悟的依托点,即迷惑和觉醒的基础,关键是能否了达空性。不了达空性会陷入迷妄,了达空性则会成就解脱。

周:是不是可以说,修行就是转依?

济:对,佛法所有的理论都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不只是为了说些道理,而是要通过禅修落实到心行,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通过修行,才能离苦得乐。佛教正是围绕这样一个核心,安立种种法门和修行。

周:心是转依的唯一场所,因此,关键是要做心的主人,对不同的种子进行识别和选择。

济:所以,学佛就是对心的认识、调整和转变。

周:染净和迷悟是不是从善和恶的角度来判断的?

济:善和恶是比较基本的层面。佛教有个偈颂,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首先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止恶行善为准则。当然,最初的善未必纯净,行善时也可能夹杂各种欲望、贪心甚至不良动机,这就需要“自净其意”。不仅要不作恶,还要使善逐渐纯净,最高则是无相、无住、无所得的善。所以说,善也有层次的不同。

周:恶的根源就是染和迷吗?还是另有根源?

济:染和迷属于恶的根源,因为迷惑而有种种染污,产生我执、贪嗔痴等一系列问题。

周:有漏和无漏是指什么?

济:漏是烦恼的别名。所谓有漏,就是由迷惑烦恼形成的种子,由此构成的生命是不纯净的,虚妄而有缺陷的,而无漏种子构成的生命是纯净、快乐和自由的。

周:修行就是要转有漏为无漏吗?

济:不是说把有漏变成无漏,而是要舍弃有漏种子,开显无漏种子;舍弃迷惑,开显觉性。当我们对生命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就能发展良性心行,断除不良因素。生命内容就会随着这些选择不断改变,从而对生命发展有一份主动权。

周:在修行过程中,舍弃和显现是同时进行的,还是先舍弃再显现?

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修行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建立正确观念,即正见。因为有正见引导,就可以摆脱错误观念形成的不良心行,培养良性心理。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摆脱负面心理,重复正向心理。随着正向心理的强大,摆脱负面心理的力量也会随之增强,反之亦然。

周:具体来说,修行的路径是什么?

济:佛教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和法门,但所有宗派都是导向解脱道和菩萨道。两条道路的核心都是解脱,不同在于,解脱道偏向个人解脱,而菩萨道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帮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

周:这两条路能不能用智和悲来标志呢?

济:解脱道倾向于智慧的成就,没有特别发展慈悲心,自己解脱,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菩萨道则是在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慈悲的成就。但这不是说,一条单是悲,一条单是智。智慧是佛法修行的根本,作为菩萨来说,也需要智慧才能解脱。没有智慧的话,就是泥菩萨了。

周:现在许多人参加各种禅修、内观、瑜伽等活动,成了一种时髦。修行只有这一种方式吗?

济:修行,有封闭式的密集修行,也有生活中的随时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阶段性地集中时间用功,可以培养定力,熟悉并掌握某种用心方法,但最后还是要把修行和生活打成一片。如果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才能修行的话,你能有多少时间在用功呢?功夫又用得怎么样呢?所以在掌握正确方法之后,还是要落实到生活,通过各种境界来磨炼和检验,所谓历境炼心。当我们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呆着,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似乎什么烦恼都没了,但走到红尘里,面对各种人事还能八风吹不动,才是真功夫。当你面对逆境和痛苦,或是荣誉和赞叹,再来看看,心还能不能如如不动?

周:现在流行的修行,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体行动,由一个法师带领一大群人进行。二是脱离日常生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我本人认为,修行一方面应该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另一方面应该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最好的修行,是不刻意修行而无时无刻不在修行,若在无形之中。

济:无时不在修行之前,需要经历一个比较刻意的阶段,让心保持稳定的觉知,才有能力把这种觉知带入生活中。所以禅修也很重要,当然这需要有正见的基础,并在师长指导下进行。禅修本身不是佛教特有的修行,印度很多宗教都修习四禅八定,中国道家也有类似的修法。现在,很多灵学、心理学及相似佛法,也从佛教或印度教中吸收一些内容,加上个人经验,演绎出各种似是而非的禅法,这个是需要辨别的。

周:对,名目繁多,往往还自吹自擂,似乎有天下第一神效。其实,其中许多只是生意经罢了。

济:禅修的目的是探讨生命真相,同时也是一门调心技术,其过程非常微妙,有很多境界需要判断和抉择。这就需要有经验的明眼师长引导,否则很容易出偏。所以我们准备禅修时,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传统法门中选择比较权威的方式,少接受那种新兴的、各种理论嫁接在一起后形成的禅法。

周:两者如何区分?

济:禅修对生命的改造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系统。而各种新兴禅法往往是围绕某个点,或是个人经验的放大,理论模糊,效果也缺乏长期验证。佛教的禅修,自佛陀证道后,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祖师大德的修行所验证,从理论指导到实践经验都非常完备。八正道中,首先就要有正见、正思维,然后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再到正念、正定的禅修。正因为禅修在修行的重要作用,所以如何选择显得非常重要。

周:一般信众如何选择?不妨给他们提点建议。

济:我觉得,南传的内观禅法入手简单,比较适合大众。就禅修来说,除了掌握相应方法之外,学习经教(闻思)、建立认识(正见)和正确动机(发心)都很重要。真正有心学佛,我建议还是要按照次第来系统学习,掌握佛法的基本正见。仅仅参加几次禅修,所得往往是特定状态下的体验,不容易把这种经验延伸到生活中。真正在面临选择或逆境时,还是不容易用得上力。

第一时间更新《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