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述律后的恶毒,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而述律后也越发独断专行。就在此时,朝中一位大臣,巧妙地顶撞了述律后,还迫使她自断手腕。那么究竟是谁,用了怎样的办法,使这位智勇双全的述律后能够无奈地自断手腕呢?

有一次,述律后碰壁了。这次她找碴的对象是汉族降将赵思温。赵思温是在太祖两次发兵南下的时候归顺的,攻破渤海国立有大功。太祖皇帝对降将也不完全信任,渤海当年也是少数民族,虽然经历了二百年汉化,但是血性基因没有完全退去,所以跟太祖曾经打过野战,你骑兵我也骑兵,我不怕你,渤海骑兵全军覆没了之后就躲入都城,坚守不出。太祖皇帝当时找到赵思温,跟他讲,我们契丹人擅长野战,现在渤海的野战军已经被我们消灭干净了,明天攻城就看赵将军的部下了,你们汉族人会爬城墙,所以该你上了。赵思温知道太祖皇帝这是不信任自己,想让自己当炮灰。一般来讲,统治者最爱干的事就是让自己内部的异己分子跟敌人去拼个两败俱伤,打死谁都好,打死敌人平外患,打死杂牌平内乱,都死了更好,内乱、外患全平。赵思温明明知道太祖皇帝是要拿自己当炮灰,但他回到营帐之中,跟手下的将领讲,明天该是咱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了,咱没有退路,你死于疆场你就是烈士,你后退一步死于军法你就完了,必须奋勇争先,让契丹人看看,咱们也是男儿汉!第二天攻城的时候,赵思温率领的汉军骁勇异常,赵思温本人身中三箭,最后攻下了渤海的都城。太祖皇帝亲自到营中去探望,给他涂药,握住他的手说,真男儿也,你们汉人也是爷们儿。按说这样的一个大臣,又不是契丹族,你们谁当皇帝、谁做宰相,他不会有任何看法,更没什么野心,反正皇帝是谁也轮不到自己,自己怎么着都是臣子。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述律后瞅他不顺眼了,朝廷之上,当着百官说,赵思温,先帝想你了,伺候先帝去。赵思温虽然是武将,但绝不像契丹人那么直肠子。契丹大臣一听太后说先帝想我了,那我有什么借口不去侍奉先帝啊,请病假?先帝活着的时候招我,我可以请病假,他死了叫我去我就没辙了。人家赵思温有辙,他慢吞吞地站起来,说跟先帝最亲近的人,莫如太后,你要去伺候先帝,那我就去伺候先帝。述律后一下傻眼了,我把那么多人送到先帝那儿去了,没一个人跟我说这话。她因为想不到,所以没预案,不知赵思温说这句话自己怎么去反驳。述律后愣在当场,契丹大臣们心里就乐开了花:你看人家汉人,有文化就是好!给老寡妇来这么一句,你要是伺候先帝我就去。述律后不愧是块老姜,姜还是老的辣,脑子转得很快:我应该去侍奉先帝没错,但是,社稷重,君为轻,现在主幼国疑,我儿子才二十八,如果我去侍奉先帝,对于先帝爷开创的江山基业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不能去。等我的孩子长大成年,能够处理朝政了,我自然去侍奉先帝。为了有所表示,她拔出佩刀,“咔”一刀就把自己的手腕齐刷刷地砍了下来,面不改色心不跳,说先用我的手腕去陪葬先帝吧。你想啊,她拿自己都这么不当回事,她可不是看你不顺眼,就让你侍奉先帝去吗?但是这一次述律后也知道,自己做得太过分了,而且遇上了赵思温这么一个克星。述律后居然就放过了赵思温,没再让他去侍奉先帝。但是,契丹大臣们都知道了得罪述律后的下场,那就是跟先帝爷葬在一起。虽然很光荣,但是谁也不乐意这么早去。以后,述律后在朝中说一不二,没人敢反对她了。大家又没有赵思温这种文化水平,没有他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都不敢惹述律后。

第一时间更新《塞北三朝·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