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上来讲,秦始皇最后能统一六国,夺得天下,除了有他自己的雄才大略、识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外,他的祖辈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努力和智识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创造了历史的必然性,使他能够站在祖辈先君的肩膀上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尤其是秦昭襄王在位时的长平之战,此战的胜利对秦始皇最后灭掉赵国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它大大削弱了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赵国的实力,使赵国一蹶不振,最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从此以后,秦国的力量蒸蒸日上,而其他诸侯国的力量却日趋衰弱,此长彼消,秦国一统天下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大势所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平原君刚到上党没几天,秦军大将王龁又率领了军队杀来,令上党守军猝不及防,加上平原君只带来少量的士兵,无力抵抗强大秦军,只有向后退却,上党的百姓也纷纷逃往赵国。秦军乘胜追击,将对方紧逼到了赵国的战略重地长平附近。此时,廉颇在赵孝成王的命令下,率领四十余万士兵赶到长平援助平原君。

长平城位于洛阳东北一百公里处,是个拥有天险的坚固之地,一向是赵国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长平扼守着秦军通向邯郸的交通要道,因此它的存亡关系着赵国整个国家的命运。

起初,廉颇利用地势上的优势,采取正面迎敌的战略方针。因为即使赵军失利,可以随时退守到地势险要处。同年六月,在炎炎酷暑中,秦军攻破了赵军的阵地,夺取了两个营垒,抓了四个尉官。由于初战不利,廉颇改变了战争策略,退守到长平,收缩防线,命令赵军在长平城附近的山地大力加固防线,构筑营垒,并颁布了严禁赵军出营作战的命令。急于求胜的秦军对赵军壁垒发动了几次攻击,并没有取得什么结果,无奈之下,只有对着赵军营地安营扎寨,静候良机。

秦军大将王龁本来打算速战速决,没有料到对方会退守长平,避守不出,这样消耗下去,对于秦军来说无疑是不利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军粮的供给问题,因为长平离赵国近,秦军远征至此,补充兵力和粮草都比较困难。包围战进行了一个多月,秦军就出现了军需不足的危机。尽管秦昭襄王倾尽全力输出军援,但补给仍然不足,而且变得越来越困难。

相反,廉颇以逸待劳,他在长平城东侧建立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阵地,以巩固大军和首都邯郸城的联络。打算和秦军长期消耗下去,打一场持久战。

面对这种僵局,秦昭襄王召见谋臣范雎拟定对策。范雎献计说:“既然他们死守不出,硬着头皮去攻坚肯定不是明智之举,只会损伤我军士气,而我们也不能长期这样消耗下去,只能速战速决。我想过,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廉颇,要攻克长平,就必须设法使廉颇离开。”

“可是,让廉颇离开谈何容易啊!他是赵国的名将,能征善战,这么重要的战役怎么可能调离他呢?”秦昭襄王焦急地说。

“大王莫急!既然我想到以政治手段从内部瓦解赵国的坚固防守,我就自有办法使赵国调离廉颇。”

“那就快说来听听。”秦昭襄王因为焦急,下意识地向范雎的身前凑了凑。

“我派人打探过,听说赵孝成王对廉颇的保守战略深为不满,君臣之间常有矛盾。我们如果使用离间计,用重金贿赂赵孝成王身边的大臣,在邯郸城制造谣言,动摇赵孝成王的信心,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就这么简单?难道他们真的会让我们牵着鼻子走?”秦昭襄王将信将疑地说。

范雎狡黠地笑了笑,说:“大王不必担心,我既然想到此计,就能保证让他们由我们牵着鼻子走。我听说赵孝成王非常信任赵括,可赵括这个人只会纸上谈兵,却没什么实际作战的能力,要是让他将廉颇换下,我们就稳操胜券了。”

秦昭襄王听后,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吩咐范雎立刻依计而行。

得到秦昭襄王的指令后,范雎便按照自己的计策,以大量金钱雇间谍到邯郸制造谣言:“廉颇已老,已经丧失了从前的威猛,过不了多久就会投降。赵国要想取胜,只有让赵括来领兵。因为在赵国所有的将军中,以赵奢最强,曾经击败秦国的无敌将军白起。现在赵奢已死,其子赵括继承其位,勇猛更胜他的父亲,如果由他来领军,秦军只会闻风丧胆溃散而逃。”

与此同时,范雎用大量金钱买通了影响朝廷决策的大臣,让他们在赵孝成王的面前制造同样的谣言。赵孝成王本来对廉颇就心存不满,认为他避守不战是因为畏惧秦军,再加上这时候全国上下,忽然传来这么多的传言,正好迎合了他不满廉颇的心理,自然就信以为真。于是,他下令让赵括取代廉颇,和秦军决一死战。

赵括奉命来到长平,廉颇只好无奈地离去。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括一到任,立即改变了廉颇的策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赵军,将参谋部换成自己的人;他下令将廉颇构建的那些防御工事全部拆除,然后将所有的指挥官召集在一起,说:“人类不是冬眠动物,把庞大的军力藏在城墙后,是不可能消灭秦军的。廉颇消极的作战方法只是在浪费我们国家的资源,我们要主动发起进攻,就凭我们人数上的优势也能将秦军踏平。”由于所有的指挥官都调换成了赵括自己的人,自然就没有人反对。

范雎得知赵国已经让赵括取代了廉颇,喜不自胜,既然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当然一切也就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仿佛看到胜利已经来到秦国的大门。不过胜利才刚刚开始,还不能高兴得过早,因为这一仗将关系到两国的命运,范雎不敢有任何的疏忽,于是拜见秦昭襄王说:“要想取得这一战的胜利,非大将白起莫属,现在时机已到,恳请大王派白起担任主将,让将军王龁担任副将,和赵军决一死战。”

秦昭襄王见事态的发展全都在范雎的意料之中,自然就更加相信范雎的能力,所以二话没说,就下令让白起担任主将。不过,和赵军换将相比,秦军换将却是在无人得知的情况下悄悄地进行的。并传下军令:“有言白起在军中者斩。”

百战百胜、作战经验丰富的白起到达长平后,秘密吩咐兵士构筑防御工事,沿长平城布置了一道八十公里长的弧形防御阵地,并安排两万五千名士兵等赵军进入预设阵地之后截断赵军的退路,又安排五千名骑兵阻挡赵营中留守部队的支援,另安排了一支军队与赵军接触一阵就佯装败退,把赵军引入预设阵地,其余秦军则坚守防御阵地以待赵军的攻击。

布局全都安排好后,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先头部队主动突击赵军正面的先锋军团。由于秦军动作奇快,赵军遭到严重打击,开始后退。在军中的赵括一见初战不利,便下令所有军团向秦军发动总攻击。

于是,四十余万赵军浩浩荡荡地向秦军压来。秦军的先头部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谋刚和赵军交战就败下阵来,装作畏惧赵军的样子向营地逃去。赵括见此情景,大喜过望,立刻下令乘胜追击,命令全军向秦军阵地猛扑而去。

这时,赵军原廉颇军团的将领纷纷表示反对,说:“这里地势险峻,我们对会战战场的地形不明,敌方布阵我们也无法预知,这样全军冲过去恐怕会中了埋伏啊,最好还是先派人侦察地形后再从长计议。”

然而赵括求胜心切,批评那些将领说:“你们懂什么,我军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有什么可害怕的,如果这次不乘胜追击,给秦军先头部队致命的打击,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很难再有痛击秦军的机会了。”

廉颇手下的那些将领见赵括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无奈只有和他一起拼死一搏。赵括一声令下,赵军蜂拥而上冲向秦军。秦军依托有利的地势和坚固的阵地进行防御,使得赵军死活攻不进去。而这时赵军已经离开自己的营地十二公里,赵军想按原路返回,却被预先埋伏好的二万五千名秦军阻挡,留守的赵军试图出城营救,又被秦军的五千骑兵驱赶回来。就这样,运筹帷幄的白起在他天衣无缝的作战方式中,使赵军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运粮通道被秦军堵死而又无法突围的情况下,悔不当初的赵括只有下令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的到来。

秦昭襄王得知初战告捷,秦军已经堵死了赵国的运粮通道,兴奋不已,赐给全国百姓每人一级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在自己的带领下全部赶赴长平战场,阻截赵国救兵,断绝赵军军粮。

赵括所等待的援兵终究没有来,因为赵国已经无兵可派,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又被对方拒绝。四十九天过去了,在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赵军的毁灭近在咫尺。赵括见大势已去,决定亲自率兵作最后一搏,即使失败,也是以死殉国,那无疑是他最后也是最好的归宿,因为全军沦落到此是他一手造成的。

赵括从疲弱的士兵中挑选了一些精力相对旺盛的士兵,组成几支敢死队分散突围。赵括一马当先地向秦军冲去,只见一阵乱箭袭来,不多一会儿,赵括和敢死队的所有士兵就全都血肉模糊地死在了乱箭之下。

白起命令士兵挑起赵括的人头向赵军示威,因主帅阵亡而陷入群龙无首的赵军只有纷纷放下武器,老老实实地做了秦军的俘虏。

可是,面对这些俘虏该怎么办呢?白起下意识地想到一个最彻底、最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坑杀。

赵王不辨是非,中了范雎的离间计而临阵换帅,犯了兵家大忌。免去稳重老练的廉颇,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在战略战术上犯下重大错误,最终导致了赵军的惨败。范雎的离间计,为秦军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发挥了奇效。可以这么说,长平的沦陷成为了赵国灭亡的第一步。因为这一战消耗了赵国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再加上紧随而来的邯郸之围,使赵国的军力消耗殆尽,再也没有从创痛中恢复过来。

第一时间更新《谋说天下·谋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