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最终成就霸业,不仅是兵戈相见、流血冲突这么简单,他也动用了不少的心思和手段。这些手段有些是他亲自操刀,有些则来源于手下的出谋划策。不管哪种,刘邦都是具体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正是靠着这些手段,刘邦才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楚汉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其中历时最长的就是荥阳拉锯战,长达两年零三个月。这个阶段也是刘邦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的阶段,是刘邦由被动挨打转向主动出击的关键时期,也是整个楚汉战争的转折点。

刘邦一开始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看到项羽在齐地与田荣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老巢彭城,于是便兴冲冲地率领五十六万大军伐楚,并一举拿下了彭城。可万万没想到项羽只带了三万人马,便将刘邦杀得溃不成军,刘邦为此还险些丢了性命,这才仓皇逃窜至荥阳一带防守。

我们先来看看荥阳拉锯战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是荥阳攻防战。刘邦兵败彭城,被项羽一路追杀,最后围困在荥阳。后来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瓦解了项羽军团,并趁机逃出荥阳,命周苛、魏豹等人留守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完全占据主动。

二是成皋拉锯战。刘邦在关中重整旗鼓后,听从袁生的建议,不再和项羽硬碰硬,而是从武关出兵,进军宛地,将项羽从荥阳引向宛地,同时令韩信北攻燕、赵等诸侯国,令彭越截击项羽的后防。之后刘邦趁项羽回击彭越,占据了成皋(今荥阳市西18公里处)。项羽攻下荥阳后,围困成皋,刘邦不敌,不得不放弃成皋,然后从韩信处借兵,回攻成皋,同时令卢绾、刘贾率两万人与彭越会合,占据梁地,迫使项羽回兵收复梁地,刘邦趁机再夺回成皋。项羽回兵,双方再次在成皋对峙。这个阶段双方各有胜负,总体上项羽仍占主动,但是刘邦通过打外围,也缓解了被动局面,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化。

三是鸿沟议和。韩信攻占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龙且截击,结果全军覆没。加上彭越在后方的不断骚扰,围攻刘邦又没有进展,项羽走入困境,开始处于被动局面。战争的风向标完全转向了刘邦方面。当此时,战事拖得太久,双方都很疲惫,于是划鸿沟为界议和。荥阳相持两年多,终于告一段落。

这一阶段也是双方力量与心智的较量。双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得胜利。为了这个目的,刘邦和项羽可以说都费尽了心机。政治、战争、兵法,阳谋、阴谋,在这里展现了个通透。应该说,在整个相持阶段,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没占多少便宜。只是二人的本性在这个阶段却尽显无遗。

彭城战败之后,刘邦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状态,很少和项羽正面交锋,但他对这事是有反思的。他深刻认识到,项羽的勇猛并非浪得虚名,正面开战自己绝然占不到半点便宜。但是事已至此,刘邦已是无路可退,于是开始动心眼。在对峙的这几年中,刘邦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最典型的两个手段就是无间道和反间计。

后人总是将一些手段的运用冠之以谋略、计策的名号,借此将其典型化、概念化、神秘化,换来一些感叹和惊叹。其实这没什么好吹嘘的,人们之所以慨叹,是因为向往最后的成功,因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两人打架,一个打不过另一个,于是开始避其锋芒,不再和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采用一些手法,比如打闷棍、撒石灰等。这打闷棍、撒石灰便是手法了,并不见得有何稀奇。

我们先说说无间道。刘邦一直是个偏重于心机的人。早在刘邦决定与项羽正面对抗之前,他便已埋下了一个很好伏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演了一出无间道的好戏。这个戏的主角就是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在身份上有着旁人不能比的优势,是无间道的最佳人选。直到楚汉战争结束,项羽乌江自刎,项伯都一直跟随项羽。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在项羽这,却一直在替刘邦做事。这个源头起于鸿门宴前后。

前面介绍过,项羽入关后,对刘邦产生了意见,想发兵灭掉刘邦,项伯怕伤及曾经对他有恩的张良,于是连夜给张良报信,张良又赶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刘邦。刘邦本来对项羽的行动还蒙在鼓里,在那该吃吃该喝喝地做着关中王的美梦呢,项伯的消息可谓及时雨,一下点醒了梦中人,让刘邦躲过一劫。刘邦赶忙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让张良把项伯叫来,说“吾得兄事之”,我得像待亲哥哥一样待他。项伯进来,刘邦果真像见了亲人一般,拉着手哥长哥短地寒暄一番,然后“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口头承诺和项伯做了儿女亲家,彻底将项伯策反。此举对刘邦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此后项伯起到了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项伯让刘邦躲过了两次危机。一是阻止了鸿门宴前的兵戈。项伯本是去找张良的,却没想到会有此意外收获,居然和名噪一时的一路诸侯刘邦攀上了亲戚,自是美得不亦乐乎的,于是心甘情愿做起了刘邦的说客,回去之后便劝阻项羽,还说了刘邦一大通好话,从而免除了一场生死火并,让刘邦躲过一劫。要知道,当时的刘邦在项羽面前不过就是小菜一碟。二是项伯在鸿门宴中身护刘邦。刘邦到项羽大营中去谢罪,席间,范增安排了一出“项庄舞剑”的表演秀,想借机除掉刘邦,结果被项伯看出了门道,于是不顾身份、不顾岁数、不管场合,毅然起身陪舞,拿剑挡着侄子项庄而护着亲家刘邦,让范增的计划泡了汤。

其次,项伯为刘邦谋得了一个福利。这个福利就是汉中之地。项羽不想让刘邦在关中当王,将其封在了巴蜀,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地。四川现在是繁华了,但在那时就是个不毛之地,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刘邦对此当然心有不甘,于是让张良“厚遗项伯”,给亲家送去不少礼物。张良这人办事也牢靠,不但没有从中截留,还把刘邦赏给自己的“金百溢,珠二斗”也一并送给了项伯。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张这样做的目的就一个“请汉中地”。让项伯帮着要汉中这块地皮。项伯享受着收礼和被重视的双重快感,又是给老朋友和亲家办事,自然尽心尽力。

关于项伯如何替刘邦要地,自有他的一套说辞,史书对此无详细记载,在此也没必要过多纠结,反正最后项羽是答应了。此事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有了汉中这块地,刘邦的势力范围才得以和关中接壤,为他以后还定三秦创造了便利条件。

第三,项伯救了刘邦父亲一命。项伯后来有没有偷着向刘邦透露过项羽的军事行动或军事机密,这个史书也没有详细记载。不过有没有都不重要,真正的无间道高手,不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赶紧通风报信的细作,那就太低级了,他需要在最关键时刻发挥最关键的作用,救刘邦父亲就是个例子。

荥阳拉锯战后期,楚汉双方在广武(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对峙数月,刘邦派彭越抄项羽的后路,截断其粮草供应,项羽首尾兼顾,应接不暇,一时处于下风。于是气愤之极的项羽便把在彭城俘获的刘邦父亲推了出来,五花大绑,油锅准备,然后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你小子识相点赶紧投降,否则我就煮了你爹。见项羽急眼,耍开了流氓,刘邦反而一下兴奋了。心想:打仗我不行,比这个你哪是我对手啊。于是,刘邦流氓嘴脸表露无遗,对着项羽喊话:“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说我俩都是楚怀王熊心的手下,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同事兼兄弟,既是兄弟,那我爹也就是你爹,你要真想煮了我爹,那就让我这做哥哥的也跟着沾点光,分我点肉吃。你瞧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俩人有多要好呢。也不知这么要好的一对生死弟兄,咋就闹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其实当时刘邦除了说这些狠话,也没别的什么办法。他说好话,替父亲求饶,那正遂了项羽的心意,所以他不可能说软话。而且,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兵法上也是一个谋略,走的也是一步以退为进的活棋。不过双方都不让步,事情便僵在那里了。项羽的本意也不一定就是真想杀刘邦的父亲,要杀他早就杀了,根本不用等不到现在。此举也是冗长疲沓的战争把项羽给拖烦了,于是拿刘邦父亲出来解解闷,顺便吓唬一下刘邦。而且他要真想杀也不至于搞得这么隆重,“为高俎,置太公其上”,煞有介事,跟公审公判大会似的。这就像俩人打架,一人很夸张地找菜刀,对另一人说,你等着,别跑,我非宰了你。其实他是盼着对方快点跑了就完了。真想杀人的不会说出来,也不会把找凶器的行为做得那么明显夸张。项羽其实也就是想逼着刘邦就犯,乖乖投降了事。

项羽想得不错,结果刘邦没吃这一套。项羽骑虎难下,就真想送刘邦父亲去见阎王了。正准备动手时,项伯出现了,劝项羽说:“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想得天下的人是不顾家的,你这样没用,杀了他反而多生祸端,还是算了吧。和鸿门宴前夕说的话如出一辙。项羽有台阶就下,于是罢手,倒也识趣。

这次如果没有项伯,刘邦父亲必死无疑。为何这么说呢?作为项羽,号令诸侯的西楚霸王,那是骄横惯了的,如此下不来台,自是不能善罢甘休。在那种情况下,即便不想杀也得杀了,否则面子没法搁。咱们还举上面俩人打架的例子,那找菜刀的找着了,结果另一人还在那傻等着,你说是砍还是不砍?砍了犯罪,不砍没面子。怎么也得象征性地捡不是要害的地方招呼几下,哪怕蹭破点皮呢,要不没法收场。项羽杀刘邦父亲不用考虑这么多,肯定直接要了小命。项伯是实实在在地救了刘邦父亲一命。

项伯两次让刘邦躲过生死劫,还救了他父亲一命,还为他谋取了汉中之地,可谓数次立功,刘邦对此是心存感激的。更为关键的一点,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能看出,项伯在项羽那里是能说上话的,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难得了。有这样一个人安插在项羽身边,刘邦心里会踏实许多。这儿女亲家没白做。

项伯这人其实并不就是好多史学家说的那样,是个糊涂蛋,那样看就太肤浅了。从项伯言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不但不糊涂,而且还是个深藏不露的政治老手。他总能把话说得很圆滑、很漂亮,明着为项羽着想,暗地替刘邦打算,而且做得不着痕迹、滴水不漏。犹如现在的一些马屁高手,为了掩盖个人目的,会把自己伪装成道义和真理的代言人,既办了自己的事,还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项伯的不简单就在这里。

我们知道,项羽是个很自傲、主观性也很强的人,他极少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就是老谋士范增说的话也经常是左耳进右耳出。然而项伯向项羽建议过两次,两次项羽都听进去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应该说,刘邦一开始就看出项伯是个潜力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伯的特殊身份。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是项氏家族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被拉拢过来,那自然大有好处。因为在鸿门宴之前,刘邦没想到项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在熊心彭城分兵时,项羽并不受重视,只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和刘邦都没在一个层次上,刘邦根本没想到有天项羽会成大气候。刘邦在函谷关布兵,一方面是怕诸侯分享他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是没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包括项羽。后来听项伯说,项羽要对他动武,刘邦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意识到自己和项羽的实力还差得很远,所以他会害怕。

由此可见,刘邦当初那样极力讨好项伯,是有着长远考虑的,并不单单为了解决鸿门宴前夕的军事危机。那时的刘邦毕竟翅膀还没全硬,他不能和项羽抗衡,但在心里,他无疑已开始把项羽当作了一个最强的对手。而如果项羽身边有个自己的人,能时刻了解到项羽的动向,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很多。项伯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人选,何况他主动送上门来,刘邦怎能轻易错过这个好机会呢!

那么,刘邦当时有没有把握将项伯拉拢过来呢?有。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和张良关系特殊。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知恩图报,不惜出卖项羽的军事机密,关系可谓不一般。有了这层关系,将项伯拉拢过来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刘邦下了血本。金钱是一方面,“厚遗项伯”和“金百溢,珠二斗”,不能说不起作用,但仅靠金钱是不够的,那样就太肤浅了。要想真正抓住人心,还得靠关系,靠一种亲密无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生生相惜的特殊关系。这点对刘邦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很快便打开了突破口:和这位老哥哥攀亲戚,成为儿女亲家。如此,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加上张良的面子,肯定胜过项羽的亲情。

第三,刘邦让项伯感觉很舒坦。说项伯以后会和刘邦更亲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刘邦是对等的,而和项羽不是。按辈分,项伯是项羽的长辈,项羽应该听他的,就是不完全听他的,最起码也要尊重他。而事实上

,他是项羽的手下,要听命于项羽。一家人不一定不闹意见,这样的关系形式无论如何是让人不爽的。而和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不但尊重他,对他以礼相待,哥长哥短的,而且还成了儿女亲家。在平等之中,还兼有一种被捧为上宾的感觉,这感觉来得自然,很舒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的两点处世哲学:利诱是可以战胜亲情的;更紧密的亲情关系会超越一般的亲情关系。由此两点,也可以得出刘邦最终的处事态度:他不相信亲情。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刘邦是在利用项伯的结论。当然,这也是周瑜打黄盖,双方自愿的事。

刘邦利用项伯,这个在以后也得到了证实,因为让项伯美得不亦乐乎的儿女亲家的承诺最终也没落到实处。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他没有忘记项伯在隐蔽战线做出的卓越贡献,封了他为射阳侯,却再也没提儿女亲家的事。当然项伯也不会问,也不敢问,现在的刘邦已今非昔比,找后账无异于找死,以项伯的智慧,是绝然不会做那种傻事的。这事就这样心照不宣地过去了。这个结果已然说明了当时刘邦对待项伯的初衷。所以,项伯无疑成了刘邦的一枚棋子,在项羽营中为刘邦做事,为刘邦上演着无间道的剧情。

从项伯事件,我们也能看出项羽的特点,他在无间道中中招绝不是偶然的。和刘邦相反,项羽是完全相信亲情,也完全在乎亲情的。他听从项伯的劝告,而并不追究其在两军交战在即之时私去敌营、泄露军事情报的责任,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再就是项羽没有心机。他没想到项伯会吃里扒外,更没想到无间道这层利害关系。在他心中,正义就是正义,道义就是道义,即便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他依然会固守那份信念。

除了无间道,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最得意的手笔莫过于反间计。具体实施者是陈平。刘邦兵败彭城,逃到荥阳后又被项羽围困,还切断了粮道,刘邦抵挡不住,于是想割地请和,遭到项羽的拒绝。刘邦于是问计陈平,陈平给他献上了一道反间计的大餐。

陈平是从项羽那过来的,了解项羽的为人,深知项羽身边的“骨鲠之臣”,也就是忠心耿耿的死党,不过就是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寥寥数人,只要我们“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花点钱,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产生矛盾,最好打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浑水摸鱼了。

刘邦此时挠头上火不算,小命都难保,自然不会在乎钱了。于是从财政上拨给陈平“黄金四万斤”,作为反间计的启动资金。有人考证这黄金其实是黄铜,并非真的金子,还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其实你考证那些有何用呢?如果当时铜是购买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话,那么铜和金子的性质是一样的,和它的分子结构、分子形式没有关系。不管怎样说,那“四万斤”是实打实的,重量在那摆着呢,就是过去的“斤”在绝对数值上比今天的小,那也算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款了。

刘邦颇具大领导的风范,只管批钱,让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尽管花,别省着,也不用回来报账。于是陈平结结实实过了一把大款瘾。他派人混进项羽阵营,上下使钱,买通人手,开始大造舆论,说钟离昩等人作为项羽的大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中心意思就是:钟离昩等人和项羽不是一条心。不是一条心的原因,是钟离昩等人战功赫赫,却没被项羽封为王侯,所以想帮着刘邦灭项羽,将来好得到分封。

世间最好的舆论传播方式,不是搞新闻发布会,也不是微博上的应用推广,而是群众间的口头相传,因为它更具有真实性。消息一经散播,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得有鼻子有眼,也终于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还真上当了,正如陈平最初的预料:“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项羽和钟离昧等人间的关系毫无悬念地出现了裂痕。

项羽上当的原因,自然是觉得无风不起浪,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也是反间计屡获成功的一个症结所在,因为它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正如拿破仑所说: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老有人说钟离昩等人的不好,项羽还能觉得他们好吗?所以,项羽产生疑惑也在情理之中。疑惑之后,对钟离昩等人的态度便生冷了,见面也没个笑模样,不像以前那样亲近了,再分配工作时,对他们也就不放心了,能找别人就干脆找别人了。

陈平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钱也没有白花,但这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因为除了这些大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刘邦最忌惮的人物,就是范增,还没有被拖下水。范增在项羽阵营中算是个明白人,足智多谋,经验老道,而且最重要的,他好像对刘邦一向没有好感,鸿门宴时就差点要了刘邦的小命,让刘邦至今仍心有余悸。范增的智谋加上项羽的勇猛,珠联璧合,强强联手,是项羽军队永葆战斗力的强有力的保障。不破坏这种联合,刘邦的日子就永远不会好过。对付范增,不能采用对付钟离昩等人的伎俩。因为范增不是武将,他没有战功,自然谈不上居功自傲,也谈不上想分地封侯。对付他得使别的法子。可巧,项羽再次给刘邦提供了这个机会。

项羽不是已经开始怀疑钟离昩等人吗?于是便派使者到刘邦处,借机观察形势,打探消息。刘邦见项羽的使者到来,于是摆下一桌丰厚的酒席,准备好好招待。等使者落座,问明身份,却故意惊呼道:“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我还以为是范增先生派来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羽派来的呀,白忙乎半天,酒席都撤了吧,用不着这么费事,随便弄俩菜就行了。于是“以恶草具进楚使”,不但饭菜质量大大下降,就是盛饭菜用的杯盘碗筷都粗糙得很。使者回来,将情况向项羽一报告,于是项羽“大疑亚父”,对范增也起了疑心。

项羽怀疑范增,其实也不是怀疑他私通刘邦,或是在政治上有所图谋而更多的是一种不爽,一种被人小瞧了的不快。项羽未必就看不出这是刘邦的阴谋,是故意作秀给使者看,然后故意让使者给他传话,因为这事做得太过明显,且消息来自敌方阵营,即便傻子都能想明白,项羽不会想不通其中原委的。只是刘邦这样做,和使者这样说,会让项羽心里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会很自然地转嫁到范增身上,所以他会对范增有意见。还有,使者的传话其实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想而知,那使者回来肯定不会替范增说好话,因为使者在刘邦那的遭遇,也很让使者自身没面子,不但一顿便饭就给打发回来了,还没给什么好脸色。而所有这些,都牵扯到了范增。所以,使者也会很容易将怒火发泄在范增身上,添油加醋一番也未可知。

有了以上这两个原因,即便项羽知道刘邦是在故意搬弄是非,挑拨他与范增之间的关系,那他对范增的好感也会大打折扣。

为了进一步说明项羽会对范增产生抵触情绪,我在这里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有一个领导,长相有点对不起观众,瘦小枯干不说,形象还十分猥琐,穿啥衣服都别扭,加上领导日理万机,时常不修边幅,不知道的很难将他和人民公仆联系起来。可巧,他的秘书,却是伟岸挺拔,一表人才,面色红润起来油光可鉴,啤酒肚子也不小,颇具领导派头。外地同僚来此参观学习,领导常带秘书接见,对方总是先握住秘书的手寒暄一番,连道辛苦辛苦,把真佛给晾在了一边。如此几次,这个领导便对那个秘书有意见了,到底寻个理由,换了一个和他一样猥琐的人替代他。秘书工作尽心尽力,并没有得罪过领导,只是因为长得太像领导,所以让真领导对他有了意见。可见领导的意见有时是很微妙的,他们的感情有时也脆弱得很。项羽对范增也是如此。

有了成见,范增再说什么,项羽便有了逆反心理,听不进去了。范增想趁着大好形势,“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羽明知他说得对,却不肯听,听了岂不更说明我项羽不如你了?范增见项羽如此,知道他听信谗言,心里有了小九九,很生气,也不解释,冲项羽嚷道:“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这仗不用打了,你和刘邦之间胜负已分,这天下肯定是人家刘邦的,你好自为之吧,我请求告老还乡,不再受你这份窝囊气。

要说这范增的脾气也真不是吃素的。在鸿门宴时,当着张良的面,一剑便把张良进献的玉斗辟成了两半,还甩脸色给项羽,是个肝火旺盛的性情中人,吃顺不吃戗的主儿。不过范增岁数大了,身子骨终归不太硬朗,还没走到彭城,在路上便恶疮发作,死翘翘了。

除去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士,陈平的反间计彻底宣告成功。趁项羽阵营内耗、无暇攻城之际,陈平紧接着又给刘邦献上了一条声东击西妙计:让长得酷似刘邦的纪信,假扮成刘邦,带着两千名妇女冒充家眷,然后从荥阳东门出城,引开楚军的注意力。刘邦这才得以从西门逃脱。

陈平和刘邦使用的反间计,说好听点是一种计谋或者计策,能上升到智慧的高度。其实说难听点,就是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和农村妇女们没事传闲话、整天东家长李家短的差不了多少。

这种事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你和某个同事关系不错,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有人看不了这种和谐,于是便千方百计破坏你们这种默契,在你面前说那人的不好,在那人面前说你的不是,或在你面前说,那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你的坏话了,在他面前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背后议论他了,等等。诸如此类,时间长了,你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出现隔膜。陈平的所谓计谋,其实也就是这么回事。很简单,没什么神秘的。只不过他实施的对象是一个有实力、有战斗力的阵营而已。可话又说回来,面对阵营就是计谋,面对个人就是挑唆,这算哪门子道理!

反间计的作用,不仅仅是瓦解了几个人这么简单,他还让项羽失去了人心,也让项羽手下的人寒了心。范增那么大岁数了,还一颗红心整天不辞辛劳地忙前忙后,钟离昩等人战场拼杀,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了项羽,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呢?是项羽的猜疑,是项羽的不信任,他们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所以这个反间计的作用是很大的,对项羽阵营的整个军心、士气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潜移默化而且深远的。比如后来龙且的全军覆没,未必就没受这方面的影响。韩信夺得齐地之后,项羽派龙且去阻击。龙且不听手下建议,不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而是选择了冒然进攻。这一方面因为他的性格和项羽类似,都是直来直去、敢打敢拼的硬汉。但如果深挖一下,其潜意识里,未必就没有顾忌项羽的因素,怕项羽多心、怕项羽猜疑其有意拖沓,于是想尽快做出点成绩给项羽看。

应该说,反间计的实施,成为了楚汉对峙初期的一个转折点。它让刘邦暂时摆脱了困局,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从而也为他进一步和项羽抗争赢得了时间。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刘邦的几个特点:

首先,刘邦是个比较灵活的人。刘邦在陷入困局时,会积极想办法,会主动找下属商量,而不是一味地上闷火、生闷气。

其次,刘邦是个不择手段的人。我们上面说过,尽管战争是一场胜与败的游戏,但反间计在道义上无疑有失水准。不过刘邦不管这些,只要对他有利,只要能脱身,只要能打垮对手,他是不会选择方式的。他只要成功,不要过程。

第三,刘邦是个风投高手。反间计能否取得成功,其实刘邦和陈平心里并无十分的把握。刘邦随手扔出“黄金四万斤”,应该属于风险性投资,能否得到回报还是个未知数。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便会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刘邦的优点。刘邦头脑很清楚,他知道钱是身外之物,只要保住了自己,争取到最后的胜利,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因为反间计的实施,项羽阵营被瓦解,特别是范增的离去,项羽无异于自断手臂,损失不可估量。而钟离昩等人的消极,也势必会影响项羽军团今后的战斗力。那么项羽为什么会像陈平预料的那样,毫无悬念的中招呢?除了我们上面的分析,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项羽自身的原因。项羽是个自傲的人,自傲的人,心眼都不会很大,项羽对那些谣言尽管不是十分相信,但心里总归还是有疙瘩的。仅仅因为这个,他也不会再像先前那样信任这些人;再者,项羽就是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认错,他会一条道走到黑。项羽极度相信自己的能力,就算没有别人,他自己也一样能打败刘邦,一样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当范增愤而离去时,项羽并不拦着,因为任何人在他心里都是可有可无的。

二是下属的原因。范增对项羽的态度,和项羽一样,也是一味由着性子来,只要他觉得对,他就会坚持,而且还不屑于解释。如果范增遇到一个了解他、理解他的知音,就像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心心相通,这是没问题的。但要做到这个境界并不容易,或者需要机缘巧

合,或者需要时间磨合,总之要对了路才行。而范增和项羽其实并不对路。在鸿门宴时,项羽开始想对付刘邦,后来项伯的一番话改变了他的态度,但他并没和范增商量,也没把思想转变的原因告诉范增,这就让范增摸不着头脑了。可见二人不但缺少沟通,还缺乏默契。二人既然是这样一个状况,就很难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项羽对范增有看法,或者干脆说项羽看不上范增,也在情理之中。

而范增呢?被项羽误解,却并不解释,而是发了一通牢骚,直接拍屁股走人。纵然项羽对范增有想法,但这事也不能全赖项羽,使者回来就是这么说的。以范增的智慧,自然知道这里面的是非曲直,如果把问题摆出来,点明这是敌人的挑拨离间之计,项羽未必不听。可范增倒好,直接撂挑子不干了,不允许领导犯错误,也不对。

三是战场的原因。因为当时军中有了谣言,项羽做些暂时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信,不等于别人不信。他要稳定大多数人的军心,表现一个态度很重要。而且战场瞬息万变,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防着点总不是坏事。曹操不是有句话吗?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蒋介石也说过,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所以项羽有这想法也不奇怪。这使用反间计的陈平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以前陈平追随项羽,后来不就反水了吗?还反过来用最卑鄙的手段对付项羽。身正不怕影子斜,你今后表现好,项羽自然会消除对你的误会,再次启用你、重用你也不是不可能啊。

除了无间道和反间计,刘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还使用过许多其他手段,我们一同来回顾一下。

第一时间更新《当项羽遇到刘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