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景阳宫为嫔妃所居,清朝则不用作妃嫔寝宫,而作为储书藏画的场所。景阳宫的后殿,清为御书房。清康熙帝曾在此接见“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并赐食赐物(银一千两、马一匹),还赐御制诗和御书手卷。乾隆帝御书匾额“学诗堂”,悬挂在殿内,并御书匾联:古香披拂图书润,元气冲融物象和。景阳宫首领太监,兼管御书房收贮书画等事。“学诗堂”成为清宫珍藏宝物的一座重要的殿堂。

为什么叫“学诗堂”呢?这是由书画珍宝《毛诗图》引发的。这里的“毛”,指传授《诗经》的毛亨(大毛)、毛苌(小毛),《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主要依据毛氏所传,称为《毛诗》。南宋高宗赵构、孝宗赵眘(shèn,古“慎”字)所书写《毛诗》文与马和之所配画,合称《毛诗图》,以其“三名”——名诗、名字、名画而著称于世。乾隆时鉴定内府珍藏的《毛诗图》,因历年既久,散失者多,便合为一笥,贮藏在景阳宫后殿,乾隆帝题殿额“学诗堂”。(清乾隆帝《学诗堂记》)这是“学诗堂”名称的由来。

南宋高宗赵构善书,又喜爱马和之的画。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南宋宫廷画家,位居御前画家十人之首。于是,赵构、赵眘书写《诗经》三百篇文,又命马和之每篇配一幅画,汇成巨帙,惜仅成50余幅,马和之就去世了。马和之配画,笔墨沉稳,结构严谨,意境飘逸,别开生面。黄公望赞其作品:“笔法清润,景致幽深。”其中马和之《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图》卷,南宋,绢本,设色,纵28厘米,横864厘米。全卷书、画共10段,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文后为配图。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古画记》载述:“马和之画法简逸,志趣有余,人物衣褶,用柳叶法。”《石渠随笔》记载:“马侍郎画,画法在南宋诸家中别具一格。人物衣褶,真有荇带随风之致。其《郑风》、《唐风》、《陈风》、《豳(bīn)风》、《鸣雁》之什数卷,尤为逸品。”

宋马和之《毛诗图》,学诗堂收藏十四卷:《邶风》一卷,御笔补书;《郑风》一卷,宋高宗楷书;《齐风》一卷,宋孝宗书;《唐风图》一卷、《陈风图》一卷、《豳风图》一卷、《小雅鹿鸣之什图》一卷、《南有嘉鱼之什图》一卷、《鸿雁之什图》一卷、《节南山之什图》一卷、《周颂清庙之什图》一卷、《闵予小子之什图》一卷、《鲁颂图》一卷、《商颂图》一卷,自《唐风》至此,皆宋高宗书。(《石渠随笔》)历数十年收集,聚藏于景阳宫学诗堂。

景阳宫学诗堂收藏的唐韩滉(huànɡ)《五牛图》,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用纸作画的国宝。有人认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2)[唐]阎立本《步辇图》,(3)[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4)[唐]韩滉《五牛图》,(5)[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6)[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7)[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8)[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9)[明]仇英《汉宫春晓图》,(10)[清]郎世宁《百骏图》。

韩滉(723—787年),长安(今西安市)人,是唐朝宰相韩休之子,曾任宰相,封晋国公。幼有美名,天资聪明,善《易》与《春秋》,好鼓琴,长书画。入仕之后,官至卿相,凡四十年,“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袵,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避风雨”。(《旧唐书·韩滉传》卷一百二十九)公余之暇,雅爱丹青,尤擅长画牛。韩滉人品、官品、画品“三品”俱佳,其中以《五牛图》格逸调高,最为珍贵,被誉为画中神品。

《五牛图》为白麻纸本,横139.8厘米,纵20.8厘米,设色,长卷,有赵孟頫、项元汴、乾隆帝等十四家题记,有“三希堂精鉴玺”“古希天子”“乾隆宸翰”等章,乾隆帝视《五牛图》为“神品”。画中的五头牛,从左往右,一字排开,各自独立,各具姿态——中间一头为正面,其他四头都为走动姿势,五牛既联成整体,又形态各异——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静若淑女,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五牛神态,生动可爱。整幅画面布局,仅有一丛荆棘,不设任何衬景,增加画牛难度。画中表现了牛的不同性情:活泼的,沉静的,喧闹的,胆怯的,悠闲的,活灵活现,形貌真切。或行,或立,或止,或俯,或昂,笔墨浓重,色彩各异,线条简洁,筋骨到位。鼻处绒毛,细致入微,目光炯炯,体态自然,画出了五牛温顺而又倔犟的性格。

《五牛图》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后南渡有“睿思东阁”“绍兴”等南宋官印。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得到了这幅名画,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名笔”的题跋。明人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里誉此卷:“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清乾隆年间《五牛图》收入内府。乾隆帝对《五牛图》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1950年初,获悉《五牛图》在香港。文化部派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终以6万港元成交。现藏故宫博物院。

景阳宫学诗堂还珍藏有青铜器、瓷器、图书等。

青铜器镈(bó,古代乐器)十二钟,设景阳宫。(《啸亭杂录》)最初收藏周朝镈钟十一尊,后又获得一尊,合成十二尊,先收藏在西苑瀛台韵古堂中,后移藏在学诗堂珍存。

瓷器景阳宫收藏元、明、清的瓷器。民国初期,这里为宋、元、明、清瓷器陈列室。

图书景阳宫收藏明洪武帝朱元璋到崇祯帝朱由检的御制诗文集。如《太祖皇帝钦录》明楷书抄本,经折装,朱笔断句,所录大多是朱元璋的口谕、密旨。乾隆帝赏鉴书画最精,尝获宋刻《后汉书》及《九家集注杜诗》,心甚爱惜,命画苑写御容于其上。

但是,清朝后期的景阳宫,管理混乱,账簿记载,有名无实,损失亦多。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受命同孙家鼐到景阳宫检查图书。(《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间,查景阳宫殿内柜橱,都是王原祁和董邦达、董诰父子及刘墉、英和等数十名家书画。两壁中为多宝橱。外签题宋、元、明某窑某器。经过检视,皆非原物,参证签题,无一符合。仅开三两橱,不复再阅矣。又查殿堂隔扇后,排列大架,贮藏明人诗文集,从明初洪武到明末崇祯,分代排列,架上充栋。集部多四库书目未著录者。既奏,奉旨亦饬编目录。乃尽发所收藏,以资检核。别架为宋、元刻本,明人文集。(《敬孚类稿》)

还有一批文物在宫外。如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清查藩司银库,见有四五个巨箱封锢严密。问询库吏,回答:贮箱已有百余年,从未开视,不知珍藏何物。因令查阅档案,知为乾隆帝第六次南巡,中途有诏,命留京王大臣,检运内府书画若干种赴行在。运到山东时,令毋庸递送,因命交山东布政使库收藏。后没有谕旨查问,历任巡抚等从未开视。这批内府书画、文物中,多钤“石渠宝笈”及“乾隆御览之宝”诸玺,都是宋、元、明人的精品,装潢为玉轴牙签,阴刻题字,古锦包首,凡数十种。

宣统帝溥仪被驱逐出皇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派俞平伯等到故宫景阳宫点查文物,于1925年4月13日,曾写下了点查文物的文章。

总之,清代在学诗堂珍储文物,成为文物宝库,仅是故宫藏品的一小部分。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有180万件,台北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有65万件,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案1000万件、满文档案200万件。我国有个传统,皇家收集的文物珍品,帝王们既玩赏,又收藏。改朝换代,文物易主,继续收藏,成为传统。所以,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物,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宫里的文物精品,而且是中华历代的珍藏国宝。因此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与艺术的圣殿。民国以来,皇家收藏变为国家收藏,才真正成为人民的财富。

最后,景阳宫和咸福宫有共同之处,景阳宫已重点讲,咸福宫则从简略。景阳宫有《马后练衣图》,咸福宫则有《婕妤当熊图》。后图的故事是:一天,冯婕妤随西汉元帝游幸御苑,突然兽圈里的熊出栏,走向皇帝,随同妃嫔都吓得四散逃离,唯有冯婕妤挺身御前护卫,侍卫前来,化险为夷。事后汉元帝对冯婕妤更加敬重,其故事也像“马后练衣”一样流传于后世。咸福宫“婕妤当熊”典故,出自《汉书·外戚传下》(卷九十七下)。

东汉明帝马皇后,后尊为皇太后,在位二十三年,虽没有留下名字,却留下可贵精神——好学,俭朴,自律,辞让。她的生命,普世可鉴:少壮之时,但慕竹帛,虽已年老,戒之在得。日夜惕厉,经常自省。居不求安,食不贪饱。瞑目之日,无所遗憾。

第一时间更新《大故宫2》最新章节。